“黎民”是蚩尤的后人,那“百姓”呢难怪我们都自称百姓 今人常常自称老百姓,其实在1963年版的辞海里,并没有“老百姓”这个词,而只有“百姓”。有人认为百姓源自《百家姓》,其实不然,因为《百家姓》作于宋朝,在这之前早就已经有“百姓”一词了。在很多影视剧中,“百姓”与“黎民”往往被放在一起使用,合称“黎民百姓”。“黎民百姓”一词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在这之前,“黎民”和“百姓”可不是一码事,而且是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等级地位的人。

先说说“黎民”,中国人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中国人还有一位老祖宗叫蚩尤,而“黎民”就属于蚩尤族人的后人。 话说上古时期,生活在南方的人被统称为南蛮,在这些南蛮中,有一个部族最先杀入中原地区,这也就是“九黎”。九黎由九个部落联盟组成,每个部落都包含了九个兄弟氏族,一共81个氏族,而蚩尤就是他们的大酋长,这个联盟以黎族人最多,故称九黎。

蚩尤杀入中原以后,首先与炎帝打了一仗,也就是历史上的阪泉之战,结果炎帝大败,疆土尽失,于是向黄帝求助。在这种情况下,炎黄组成联盟,共同讨伐蚩尤,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这场战争以九黎的失败而告终,战败被俘的九黎人在炎黄部落留了下来,因为他们以黎族人居多,便被称为“黎民”,也有一部分九黎人,侥幸逃走,后来在北方建立了黎国(灭于周朝),还有一部分退回南方,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战事结束之后,炎黄两个部落之间起了矛盾,黄帝趁势击败了炎帝,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部落。这个大部落有一百多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着不同的姓氏,所以炎黄部落的族人被称为“百姓”。 在奴隶制的西周时期,“黎民”是低贱的奴隶,而“百姓”则是高贵的奴隶主,为了防止奴隶逃跑,“黎民”往往不是被逼穿上木靴戴上枷锁,就是被用锥子刺瞎一只眼睛,成为终生奴隶。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春秋末期便有了变化,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宗族世袭制度被破坏,很多“百姓”地位下降,也有很多“黎民”的地位上升,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奴隶的阶层,并且人数逐渐增多,于是“黎民百姓”便成为一个统称,再无区别。

虽然黎民与百姓已经不分彼此,但作为炎黄子孙的华夏民族主体汉族,还是习惯性地自称“百姓”。至于从何时起开始加个“老”字,已无从考证,有学者表示这或许是百姓们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种小补偿,毕竟加个“老”字算是占了点便宜,比如“老子”“老爷”“老祖宗”“老板”等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