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大将军通常是武将之首。不过,在三国时期,大司马的地位则要高于大将军,比如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的曹仁,先是被册封为大将军,后来又被加封为大司马。再比如蜀汉第一位大司马蒋琬,则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凭借大司马这一官职,蒋琬全面掌握了蜀汉大权。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施绩,在东吴历经孙权、孙亮、孙休、孙皓这四位皇帝,并最终获得了左大将军这一官职。
一 具体来说,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施绩原名朱绩,是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施绩年轻的时候,跟随太常潘濬征讨五溪(荆州西南部山区)的蛮人,以胆量和勇力而受人赞扬,并获得了偏将军、营下督等官职。 公元242年,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孙权封三子孙和为太子,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自此之后,东吴内部爆发了二宫之争。彼时,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左将军朱据、威北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偏将军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在立场上偏向于太子孙和。与此相对应的是,骠骑将军步骘、卫将军全琮、镇南将军吕岱、越骑校尉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孙权宠爱的鲁王孙霸。
仗着孙权的宠爱,鲁王孙霸积极结交知名人士,曾经试图拉拢施绩,不过遭到了后者的拒绝。公元250年,鲁王孙霸被孙权赐死,而太子孙和也被废为庶人。因为没有接受孙霸抛过来的橄榄枝,施绩躲过了孙权的打压。 二 公元249年三月,施绩的父亲朱然去世,他开始担任平魏将军、乐乡(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督。次年,曹魏征南将军王昶提出建议,内容就是以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荆州刺史王基攻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王昶自己进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共三路兵马伐吴。
得知这一消息后,吴国以施绩坚守江陵城。王昶无法攻下江陵,便引出施绩到魏军擅长的平地决战,结果施绩吃到了败仗。不过,因为施绩作战勇猛,孙权也没有苛责于他。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施绩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公元257年,施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三国时期,骠骑将军的地位同样十分显赫,比如蜀汉建立之初,马超就被刘备册封为骠骑将军,这在地位上甚至要高于担任车骑将军的张飞。不过,尽管在官职上获得明显的晋升,但是,当时丞相孙綝篡夺大权,施绩也只能选择隐忍。 面对嚣张跋扈的孙綝,施绩担心吴国内部不安,魏国会趁虚而入,便秘密与蜀汉通信,结交蜀汉一同防御。蜀汉于是派遣右将军阎宇率领五千将兵增强防守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待必要时支援施绩。
三 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发动兵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同年腊月,孙休与张布、丁奉等密谋,除掉篡夺大权的孙綝。在此背景下,施绩便被任命为上大将军、都护督,管辖范围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到西陵(今湖北省宜都市),这无疑是承担了防御曹魏的重任了。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63年十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正式发动了魏灭蜀之战。面对势在必得的曹魏大军,蜀汉向东吴告急。对此,吴帝孙休命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将军留平到南郡(即江陵)与施绩商议进兵方向,将军丁封、孙异到沔中(汉水中游)以救蜀汉。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施绩还没出兵,蜀汉就灭亡了。自此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结束,东吴开始独自抗衡曹魏(西晋)。
四
最后,公元264年七月,孙休亡故,孙皓即位,施绩被任命为左大司马,而右大司马则由丁奉担任。由此,施绩作为左大司马,已经能够和丁奉这位三国名将平起平坐了。268年十月,孙皓命施绩兵至江夏(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县南),万郁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晋国以司马望统领步骑二万迎击,声援二城,当时荆州刺史胡烈击败了万郁,施绩退走。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整体实力上的差距,施绩的北伐显然难以取得什么成果了。
到了公元270年四月,施绩病逝,至于他原先驻守的辖区,则被陆抗兼并,也即吴国在荆州的兵马,基本上都被陆抗所掌握了。不过,陆抗在公元274年就去世了。自此之后,东吴名将凋零,其灭亡已经是时间的问题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