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愈发紧张。

由于贸易战陷入僵局,网络上对于美国的讨论也持续火热。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美国,对于西方社会,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向往到祛魅的过程。

美国,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被追赶的想象中的地方。

这种转变,不禁让鱼叔想起了一部30多年前的老剧——

《北京人在纽约》

1993年,本剧一经播出,就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轰动。

新鲜的国际景观与炸裂大胆的剧情,为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填满了对于美国现代社会的想象。

如今32年过去了,鱼叔也想回看一下,当时中国人眼中的美国。

或许,也能为身处当下的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北京人在纽约》

《北京人在纽约》在许多维度上都创造了「第一」。

首先,本剧是姜文第一部主演的电视剧。

当时,姜文因为《芙蓉镇》《红高粱》《春桃》等作品已经是名响全国的电影大明星。

且他正在筹备自己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郑晓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姜文,没想到对方非常喜欢这个剧本。

于是,姜文的小荧屏初演就此达成。

其二,本剧是内地史上第一部全程在美国拍摄的作品。

因为故事的内容是关于一对想要在美国追寻更好生活的夫妻奋斗故事。

为了真实还原美国场景,剧组远赴海外拍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出国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是一个拥有几十号人的剧组。

别的先不说,钱就是最大的问题。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剧组创造出第三个「第一」——史上第一部贷款拍摄的国产剧。

起初,剧组准备了1200万人民币的资金。

这个数字在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了,但对于在美拍摄的郑晓龙来说,还远远不够。

为了筹集资金,当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以自身资产为抵押,再加上冯小刚一封写给银行审批人的信,最终从银行贷款150万美元(1993年的美元汇率大约是5.76)。

好在,这一大笔贷款没有白费。

《北京人在纽约》用超高的收视率,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国民电视剧。

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是充满新奇与刺激感的。

高楼林立的纽约,装修奢华的饭店,穿戴时髦的白领,都成为了国内荧屏上的一处奇观。

而除此之外,中西之间的巨大观念冲突,漂泊海外的复杂情感,也深深冲击着观众的三观。

故事讲述了一对中国夫妻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也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未来,一同来到纽约打拼。

只是,「淘金梦」是要付出代价的。

刚在这里落脚,就遭受了巨大的现实暴击。

原本,他们在国内都过着还算体面的生活。

丈夫王启明(姜文饰)是一个大提琴家。

妻子郭燕(严晓频饰)则是学医的。

然而在纽约,他们只能住在一间脏乱差的地下室,连太阳都很难见到的。

走在喧嚣大街上,面对一张张陌生的外籍面孔,总是茫然若失。


即便如此,这部剧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而言,依然充满了新鲜感。

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世界」的窗户,让人们得以一窥纽约城的都市奇观。


虽说王启明他们住的是地下室,但各种功能齐全的电器,在当时的国内也不多见。


除了这些,剧中大胆、开放的情感关系,更是让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

刚到美国没多久,郭燕就被自己工作的服装公司老板疯狂追求。

即便对方清楚地明白郭燕已经结婚,但毫不在意,还找到王启明宣布自己要公平竞争。

而王启明也与自己打工餐厅的女老板阿春(王姬饰)产生了暧昧,并贡献了一场激情戏。

各种因素之下,这部剧在当时都引发了现象级的话题热度。

即便放到今天,剧中许多情节、台词都显得颇为生猛、超强。

正如剧名一般,《北京人在纽约》虽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但展现的是中国人眼中的美国。

本剧每一集的开篇,都有王启明的一段旁白,他说: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对于在那里打拼的中国人来说,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只有一张钞票的距离。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火热期,不少人都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听说「美元好挣」。

抱有艺术理想的王启明也是同样。

只是没想到,梦想在物质面前一文不值。

刚到美国的王启明一身傲骨,代表艺术家身份的长发,宝贵的用来拉琴的手都不愿意遭到一点伤害。

但是没钱,就活不下去。

活不下去,还怎么拉琴?

所以王启明切菜、洗碗,一切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尊严也会被踩在地上。

王启明想找个「不伤手」的工作,找到了个加油站。

发现管事儿的,同样是个北京人,于是上去套近乎。

没想到,却被这位老乡狠狠羞辱了一顿。


原因?

很简单。

这位老乡在北京曾是位「板爷」,也就是蹬平板车为生的人。

要是在国内,大提琴家王启明肯定不会搭理他。

但来到美国,两人的身份拉平了。

甭管国内出身多高贵,来这里都一样,身份、尊严都不值一提,找得到工作能赚钱才是王道。

他要告诉王启明这个道理。

阿春也对王启明说过:

「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战场」

所以,王启明放下了所谓的艺术家的自尊,开始成为一个只向钱看的人。

他学会美国人利益至上的那一套规则,一步步走向「天堂」。

在这个天堂中,他可以用钱为自己买一场曾经梦寐以求的音乐会。

他可以用钱买豪车,在纽约的富人区买一栋大house,成为女儿口中「资本家」「奴隶主」。


他也可以买一栋楼,改名为「恭王府」。

更可以肆意评价以前看不起他的美国人了。


当然,王启明只是到美国淘金的中国人的一个代表。

剧中,有一个北京老乡会。

其中都是为了钱来到纽约的北京人,他们在国内都是算得上有一定身份和学历的人,但到了美国都是为挣一个美元而「折了腰」。

当然,为了生存,都不寒碜。

只是,感情也连带着,与利益、金钱扯不干净

有那么一句话,叫「贫贱夫妻百事哀」。

王启明与郭燕刚到美国时,还能在昏暗的地下室畅想以后的美好未来。

可当苦日子、没尊严的日子过久了,就失去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再加上,郭燕受到了老板的偏爱,自己也因为工作能力出众而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

这对闯入西方文化的东亚夫妻,关系的天平开始失衡。

他们既不想一事无成,灰溜溜地回到国内。

也不想在美国相互折磨,结成苦果。

最终,分道扬镳。


同样是在那个老乡会中,我们也能得知,许多中国夫妻来到美国都是这样的下场。

其中还不乏,如郭燕一般再嫁美国人的女生。

看得人多少有些唏嘘。


《北京人在纽约》出现时,国内正掀起一场出国热潮。

不少人都怀着不同程度上的「美国梦」。

有的正在准备出国,有的还在观望,有的因为条件所限想出而出不去。

这部剧则是从中国本位视角出发,将他们的想象落到了实处。

不过鱼叔觉得,本剧并不旨在告诉大家美国是如何用钱来「吃人」的。

如果我们撇开王启明等四人的爱恨情仇与商业大战,而将目光转向在剧中不是那么主要的人物。

会发现,本剧的核心目的是展现一场失败的「美国化」过程


这一层面,一共有三个人物。

首先就是郭燕的姨妈,一个已经扎根美国的一代华人移民。

她的出场,是王启明与郭燕第一天到机场不知所措的时刻。

镜头给了姨妈昂贵的皮鞋一个镜头,与落魄的夫妻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紧接着,下一个对比立马出现。

王启明与郭燕以为出门在外,姨妈这个家人会对他们释出温暖与关怀。

但实际上,姨妈只是把他们带到了地下室,给了他们一笔钱,并强调是「借的」,便扬长离去。

十分典型的「白人做派」。


然而,这个看起来已经完全适应美国生活的姨妈,却在某个深夜对郭燕说自己在美国并不快乐。

可当郭燕劝她回国享受晚年时,她却说:

「年轻的时候苦挣苦熬,现在老了能够回去了反倒晚了,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了」

其次,是王启明在美国认识的好友老李

在剧中,他一直是老实、亲切、善良的形象。

不像其他角色,为了钱不择手段,只是一心一意读书拿学位,等绿卡。

王启明发达的时候,老李没有蹭他的光。

在他失败后,也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了他一把。

可就是这样老实的人,最后也没有拿到绿卡。

反而是在遭遇车祸身亡后,永远葬在了美国。

老李在剧中说,自己在中国早已经没有了家,可最后这一方墓地倒满足了他一生追求的落脚之处。

还有一位,是王启明的女儿宁宁

16岁的她从中国来到美国,宛如一张白纸。

保守强势的东亚父权,与自由奔放的西方文化,在她的身上不断拉扯作画。

最终将她推向了青春的迷茫之中。


从完全西化的一代移民,到正在苦苦追求身份的中国人,再到刚来美国的移民「新生儿」,他们身上始终围绕着同样一个疑惑:

我究竟是谁?

在时代的剧变下,他们在追求「美国化」中经历着不同文化与观念之间的冲撞与矛盾。

而这些人实际上,也成为了那个时候中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路怎么走,其实并没有可以学习的范本。

于是很多人选择以美国社会的现代化图景为目标。

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文化与经济的差异,一代中国人陷入了迷茫。

32年过去了,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发展与变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待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就像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虽然依旧讲述了对「美国梦」的追求,但获得成功的方式不再是那么卑微。

如今再看《北京人在纽约》。

在面对新问题时,我们此刻的情绪色彩与彼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或许我们又像与这部剧一起红遍大江南北的那首主题曲中唱得一样:

问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只不过,这个「你」也许不再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而是我们自己。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