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杜月笙这个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滩。 杜月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作为一代青帮大亨,他的身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争议,但是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杜月笙却出奇地成功。 1991年,杜月笙最小的儿子,也就是老七杜维善,在回国探亲的时候,看着上海博物馆里孤零零的镇馆之宝,只是一枚来自古波斯的金币。 杜维善直接大手一挥,将家中的几百枚同款古币,都赠予了博物馆,后来更是直接拿出上千件藏品,对博物馆的馆藏进行了扩充。 杜维善的这些藏品怎么来的?他又为何会如此大手笔呢?
继承家产 杜月笙的晚年,相比起年轻时代,可谓是落魄了不少。当时他带着全家人,从扎根了大半辈子的上海滩迁居香港。 而后这位昔日呼风唤雨的老人,也开始经不起岁月的蹉跎,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主心骨的一天天老去,让整个偌大的杜家,都变得沉闷起来,他们的生活也都大不如前。 但纵使和原来相比,已经非常困顿了,杜月笙在临终之前,还是亲自派人销毁了自己存放在银行的所有借据。 据说当时的那些借据,加起来能有上亿元,无疑是一笔巨款,这样的做法,让杜月笙众多的后代们都感到非常不解。 但是杜月笙却表示:“把拮据烧毁,我离世之后,你们就不会到处要债了,我人老了,没有希望了,但是你们还年轻,中国还年轻,都还有很大的希望······”
说完这句令人振奋的话之后,没过多久,杜月笙便撒手人寰。 昔日家大业大,叱咤风雨的青帮老大杜月笙,到头来,也只给自己的孩子们,留下了十一万美元左右的家产,供他们继承。 杜月笙一生之中娶了五房姨太太,并且生养了十个子女,所以他在遗产分配的时候,也留下了相关的遗言。 五房姨太太每人一万美金,每个儿子每人一万美金,没出嫁的女儿则是一人6000美金,出嫁的女儿则是每人4000美金,可以说这样的分配,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事实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杜月笙一直都做得很好。虽说他自己在黑道上混了很多年,还是青帮老大,但是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却多次告诫自己的孩子们不要涉黑,要做一个安稳本分的人,或许这便是一个父亲最真挚的爱吧。
杜月笙离世之后,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排行老七的杜维善,在这次父亲的遗产分配中,按照遗嘱分到了一万美元,这对于昔日的他来说,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小钱。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父亲走了,他也就只能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了。 往后凡事都只能依靠自己,这是父亲走后,杜维善最大的感悟与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他才靠着自己,一步一步重新翻身,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与收藏家。 所以,就算后来杜维善给上海博物馆,捐赠了上千件藏品,这些藏品中也没有一件,与他的父亲杜月笙有直接关系,相反,这些藏品,都是他靠着自己的眼界与努力得来的。 艰难成长 回忆起杜月笙去世之后自己的生活,杜维善的心中总是五味杂陈,毕竟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少爷,曾经的他从未感到钱财如此重要过。 但是他也没有沦落到不能生活的地步,由于从小就受到了杜月笙严格且正确的教育,这位小少爷非常上进,也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杜维善的母亲是杜月笙的四姨太,名叫姚玉兰,戏剧演员出身的她,因为带着儿子女儿一起在香港生活,过得非常拮据。 所以她不得不重操旧业,在各大剧场连轴转,赚钱来供孩子们上学读书,杜维善将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 他发奋图强,在香港上完了中学之后,成功考取了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地质学,并只身前往澳大利亚求学。
在澳大利亚求学的那段日子,是杜维善一生之中最为艰难的日子,也是他成长最快的一段日子。 来到澳大利亚以后,杜维善一边在学校潜心学习知识,一边打工赚钱来负担自己的学费与生活费。 因为知道母亲的生活也非常不易,所以杜维善出国之后,从未告诉过母亲自己的经济状况,也从未开口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因此,他甚至经历过多次没钱吃饭的窘境。 为了能把书读完,杜维善不得不在课后,到矿厂里当矿工,和矿上的正式工人们一起,在黑漆漆的矿井中钻来钻去。 这里的工作又多又繁重,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他来说,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杜维善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他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独自一人支撑起了在出国留学期间的所有花费,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留学期间,杜维善还干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创业,或许是因为天资聪颖,杜维善的经商头脑相当发达。 他总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商机,再配上他超强的行动力,这样的人才,想不成功都很难。在澳大利亚念书的时候,杜维善发现,当地有一件特产,是台湾所缺少的,那便是牛羊肉。 澳大利亚盛产牛羊肉,这边的牛羊肉不仅品质高,价格也非常低廉,所以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原产地。 就这样,杜维善拿着自己仅有的积蓄,在澳大利亚进口了一批牛羊肉,运输到了宝岛台湾,并在此处进行出售。结果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批牛羊肉获得大卖,杜维善也因此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此以后,他将这个商机牢牢地握在了手中,并凭借在澳大利亚与台湾之间贩卖牛羊肉,赚到了房子车子以及大笔的资产。 正所谓眼界决定一切,杜维善在赚到钱,生活好起来之后,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一直伺机而动。 他非常注意市场局势变化,并用一双慧眼洞悉着一切,寻找着可以赚钱的前瞻性项目,就这样,在六十年代时,杜维善又发现了一大商机,那便是古钱币的收藏与交易。 在发现了这一商机之后,杜维善便慢慢开始转换自己的战场了,他将自己在牛羊肉生意上赚到的钱,拿来投资古钱币交易,随后便成功地在这上面大赚一笔。 渐渐地,杜维善便把自己的牛羊肉进口生意放了下来,专心深耕古钱币交易这一种生意,这也是后来,他能一次性拿出上千枚古钱币,赠送给上海博物馆的原因。
回国看展,捐献文玩 杜维善能够把文玩的生意做起来,也是有原因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妻子谭瑞言。 谭瑞言女士出生于收藏世家,她的父亲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收藏家,所以谭瑞言自小便耳濡目染了文玩收藏相关的内容,并且在这件事情上,给予了丈夫极大的支持。 1991年,久居国外的杜维善回到祖国,回到了自己从小生活的上海滩,看着今非昔比的故乡,他的心中满是感慨。 回到上海后,他专门去了上海博物馆,在时任馆长马承源接待他时,杜维善亲切地打趣道:“我回来了,我要来收房租了。” 事实上,上海博物馆如今的馆址,便是解放之前,杜月笙名下的产业,也难怪杜维善会如此说了,随后杜维善在马承源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
在参观时,马承源指着一枚孤零零的金币,对杜维善津津乐道:“杜先生别看这里就只有这么一枚金币,它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我们跟新疆那边的博物馆申请了好久呢!” 听到马承源的话,杜维善笑了一下,说:“是吗?那我可要好好看看。” 随即他俯下身,仔细打量了一番展柜中的金币,而后道:“回头我给你们送一些过来,我收藏了几百枚。” 此话一出,马承源瞬间愣了一下,他本以为杜维善是在跟他开玩笑,也就没有多说什么。毕竟这种古金币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枚就足以成为镇馆之宝,上百枚的话,必然是价值过亿的,哪位收藏家能这样,把自己的所有家底都掏出来呢?但是事实证明,马承源还是小看了杜维善的格局。
没过几天,12月26日时,博物馆便收到了杜维善送来的367枚古金币,这些古金币有马承源馆长所说的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也有来自古丝绸之路的,还有沿途西域各国的。 在每一个硬币的盒子上,杜维善都标注上了中文和英文的说明,在当时,这样的研究,从未有人做得如此深入过。 也正是因为给博物馆捐赠了这些东西,杜维善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奖,此后他更是先后捐赠了上千枚古金币。 据上海市博物馆统计,博物馆收到的来自杜维善的捐赠中,一共有2128枚古钱币,其中有很多顶级文物,如秦代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金银块等,并且装这些文物的盒子上面,都写满了杜维善所做的批注。 可以说,他几乎将半生的心血全部捐赠了出来,这些古钱币的总价值,也高达近20亿元。
但是杜维善却并不心疼,他笑着说:“放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看,现在拿出来了,大家一起欣赏,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何等的格局与气度!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杜维善用毕生所学,践行了父亲杜月笙的教诲,不仅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还为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想必若是杜月笙在天有灵,看见自己的小儿子如此优秀,也会感到欣慰吧。
2020年,杜维善在温哥华因病逝世,但是他所做的研究以及贡献,都会永远留在上海博物馆,他的精神也将与这些研究一起永垂不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