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敬选用的是阴刻工艺技术,现在这种工艺,在北京基本上已经失传,一般人很难了解到这种工艺流程,好多人 会误认为碑刻是石匠的活儿,让普通石匠干也可以,并不知 道碑刻实际上是与普通石匠完全不同的一种雕琢艺术,如同 一般的木匠与制作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琴师之间的差距一 样,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两码事。而且,从事这门艺术的艺人都必须有较好的书法功底,陈云亭就写得一手好字。由于 碑与帖紧密相连,所以镌碑艺人都要学会拓帖,特别是精美的乌金帖。
为了能够镌刻出精美的艺术作品,还必须选择精巧适用的刻石工具。刻石工具主要有粗砂石、细水砂石、牛角片、小画笔、凿子、针凿、拍 子、扑子、拓板、拓子等。这些工具是摹、刻、拓(帖)所必需的。
凿子、针凿、拍子这 三种工具都是好的钢材制造的,而且都是经过锻造而成的。书法石刻艺人所用 的凿子与石匠的凿子不同,它是为专门刻字而设计的,它以合手、短小、灵巧、钢 口好为特点。凿子一般长不超过15厘米,呈枣核形、中间腰粗是多角形圆柱体, 手握时上下左右不易滑动。凿刃部分呈40°左右夹角,刃锋利两侧有尖角,凿刃 部分都经过淬火处理。
凿顶部分只有5毫米左右的平面。这样的设计能使凿具既 轻巧又便利,凿具短可使手腕灵活。多角形的中腰手握时不易滑动,凿顶平面小 可使击打时力点集中易镌刻。凿刃锋利可保证镌刻字口时笔画准确无误。镌刻 时不使用锤子,也是书法石刻艺人与石匠的区别之一。
书法石刻艺人用拍子击 打凿顶进行镌刻,拍子也是好钢经锻造而成的,它全长约14厘米,手握部分是1 厘米粗的圆柱体,拍头部分是2.5厘米宽1厘米厚的扁长形,手握拍子击打凿顶时 因工具轻巧故便于变换力的大小,再有因力臂短,便于掌握。刻石是一个很细致 的艺术加工,工具必须轻巧好用,这也是多年积累的经验。针凿和凿子一样,只 是凿刃部分窄小,成针形,这个工具是刻石时清理和整理字阴根部时所用。
笔者在陈志敬的后人陈光铭家中,看到了当年陈志敬镌刻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石所用的针凿和拍子。
9月30日下午6时,毛主席与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亲自挥锨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那当年的奠基石现在在何处?
陈志敬的儿子陈光铭曾几经寻找,但至今还未能找到。2004年9月26日《新京报》马妮娜发表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失踪50年?》一文。
文章写道:
55周年国庆要到了。像过去六年一样,每到国庆,年过花甲的陈光铭就 告诚自己“加快寻找的步伐”。他要找的,是一块石碑,一块父亲亲手镌刻的 石碑,一块毛泽东亲手填下第一抓土的石碑——人民英雄纪念碑莫基碑。
可是,50多年来,这座奠基石碑已失去音讯。陈光铭询问了国博、中央美院等十几个单位,但都没有音信。
请陈光铭的父亲陈志敬刻一座碑,碑文由毛主席起草, 名士叶恭绰书写,9月30日前务必完工。
“时间太紧,没时间去外地选料”,陈光铭说,那年, 他10岁。他看见父亲找来一块重达半吨的旧碑,碑身高 1.7米,碑座65厘米高、100厘米宽、35厘米厚,铜青石制成。陈家全家动手,用一天时间对石碑重新进行加工,最 后,这座碑看上去光洁如新。
24日,碑文送来了。与现在我们看到的、由梁思成设计、1958年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碑文相比,当年的碑文题目多了五字 “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 碑”。
陈光铭的父亲和伯父日夜不停地刻了5天,155个字,每字是一寸大小的隶书。30日晚,陈光铭的父亲将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暮色中,他目睹了毛泽东亲手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可是,碑身没有立在碑座上。“也许因为第二天是开国大典,天安门人太多。”陈光铭猜测。1950年初,他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的碑身躺在天安门广场千步廊西墙根处。后来,不见了。
它在哪儿呢?这个疑问成了陈光铭晚年的心病。
陈光铭曾祖镌刻的石碑进了孔庙进士碑林。祖父陈 云亭刻了十三陵的长陵碑记。父亲陈志敬除了这座人民 英雄纪念碑奠基碑,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也出自他手。
解放后,镌碑生意清淡,陈家祖传的碑铺于1954年关张。40岁的陈志敬进了印刷厂,陈光铭五兄弟无一学成这门祖传的手艺。 1967年,陈志敬去世,死前他惦记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的下落。1998 年,陈光铭退休,开始访寻石碑下落。
但没有人知道这块石碑在哪里。致电天安门管理处文物科,答曰“年代 太久远,已经没人记得这件事了”。一周前,在梁思成遗孀林洙女士指点下, 陈光铭找到了当年莫基碑文的拓片。但,林洙女士并不知道石碑的下落。
“我希望有生之年能找到它。”65岁的陈光铭手拿一套祖传的镌碑工具,感叹道。对他而言,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莫基碑不仅仅是珍贵的文物, 也是纪念一代失传手艺的石碑艺术品。
陈光铭先生是陈云亭镌碑处最后一位传人陈志敬的儿子,今年也已经年近古稀,由于历史原因,陈光铭先生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至今仍在为书法石刻艺术的传播忙碌着。
他曾经帮助文物管理部门到处寻找失落的碑帖石刻,到北京石刻博物馆帮助专家四处查询各种线索,曾经为首都图书馆馆存的碑帖展览提 供有关书法石刻艺术资料,他也曾到陶然亭、北海等公园,主动为那里的讲解人员讲述书法石刻工艺。
首都博物馆新馆开放以后,在社会上招聘义务讲解员,陈 先生主动报名参加,并且通过了考试,每周都要到首都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
陈先生说:现在我已经老了,但是还想为社会尽点微薄之力,许多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工艺现在已经失传,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会面临逐渐消亡。今天 我宣传书法石刻艺术,是一个公民为社会应该尽的义务。
作者:闫树军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干部,大校军衔,天安门纪念品收藏研究专家。
曾任某集团军炮兵旅文化干事、副教导员,总后干部轮训大队参谋、干事,后勤指挥学院研究生队队长、后勤指挥学院印刷厂厂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干部,大校军衔,天安门纪念品收藏研究专家。
内容来源:《图说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