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太监,原指古代宦官中的高级官员,在古代,他们是专供都城皇室成员役使的宫廷要员,通常是被有意“阉割”的普通百姓或奴隶,使他们成为皇家的仆人,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

清代的太监大多数是出身于贫困的劳动者家中,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迫,而踏入这条凄惨道路的。包括像有钱有势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是出身极为穷困的,九岁就被阉割了送进宫里。若不是李莲英聪慧,对主人家赤胆忠心,又十分圆滑世故,也许也只有凄凉一生了。那么,清朝太监们离休以后都去了哪儿? 清朝太监们来到晚年时期,通常寄居于寺庙。但是要进寺庙,也不是你来说就来的,务必要给寺庙钱才行,寺庙也不可以养闲杂人等嘛。

那时,例如北京市西郊的恩济庄、八里庄,八宝山护国寺、海淀区蓝靛厂、天津藏宝寺、北京市万寿山这些地区的寺庙全是清朝太监们离休以后的本营。听说,光北京市西郊恩济庄、八里庄一带,就会有太监墓三千多座! 清末民初的情况下,太监们还创立了一个太监养老服务会,这一会是专业为社区养老服务的。要进这个会,最先得交几十块钱。当太监年纪大了离休以后,便可去太监养老服务会馆连接的寺庙里去养老服务,食宿都无需掏钱了。假如事前连这几十块钱也交出不来的话,那么就只能流落街头,饿死了冷死,各由天命了……

实际上,太监寄居于寺庙这类状况早在明代情况下就开始了。只不过是那时通常是有钱有势的大太监退休后去寺院,而且一去就当别人的方丈。明代大太监们去寺院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更好地伪装,宛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模样。这跟清朝太监寄居寺院的状况相去甚远。 古时候寺院通常有自身的土地资源、产业链,即使没有香火钱也可以自力更生种活人的,因此这能够确保太监们出宫以后最少能有吃有住。并且寺院相对性包容一些,遁入空门的人心存善念,一般状况下对太监并不会看不起,只是会给予她们温暖与大慈大悲。这也是太监们出宫以后挑选寄居寺院的一个关键原因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