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提起贪官,和珅无疑是个响亮的名字。然而,若论及贪腐案件的严重性及其对朝政的冲击,和珅的事迹也只能让位。本文要讲述的,是清朝历史上最为震撼的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

捐监制度的起源

要探讨这起案件的根源,不得不回顾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项特殊制度——捐监。自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确立以来,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在明清时期,成为官员们公认的入仕途径。然而,正道之外,亦有捷径。捐监便是其中之一。

捐监始于明朝,意指通过金钱捐赠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在文学作品中,秀才们往往家境贫寒,而捐监者则恰恰相反,他们虽学识浅薄,却财力雄厚。他们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却能通过金钱购买监生身份,从而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与秀才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尽管乡试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但考不上的捐监者仍可通过继续捐赠来争取机会。

主角的登场

在历史上,卖官鬻爵被视为国家衰败的征兆,通常只在王朝晚期财政困难时出现。乾隆皇帝对捐监制度的控制非常严格,以防其泛滥。然而,由于内陆省份如甘肃经常面临财政困境和自然灾害,乾隆不得不考虑开放捐监以缓解财政压力。于是,他决定派遣一位信任的官员监督此事,这个人便是时任浙江布政使代理浙江巡抚的王亶望。

王亶望,一个通过捐监获得官职的人,曾在甘肃任职知县。乾隆皇帝认为他对捐监和甘肃都很熟悉,便委以重任。王亶望在浙江享受着富饶之地的舒适生活,突然被派往贫瘠的甘肃,他开始思考这是否是皇帝对他的考验。

业绩的创造

王亶望在担任甘肃布政使的半年内,取得了所谓的“政绩”——共捐赠了19000多名监生,收集了82万石粮食。这一数字远超全国一年的总量,令乾隆皇帝感到困惑:甘肃不是贫瘠之地吗?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富商和粮食?

然而,陕甘总督勒尔谨与王亶望早已串通一气,他们向乾隆皇帝解释说,甘肃虽穷,但自从准噶尔被平定后,甘肃再次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商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以支持皇帝的善举。

冒赈案的真相

实际上,真正的捐监人数和粮食数量远远低于上报的数字。王亶望为了邀功,故意夸大了数字。乾隆皇帝曾明令只收粮食,但王亶望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收银子,并额外收取手续费。勒尔谨最初反对这种做法,但在王亶望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这一计划。

为了维持这种局面,甘肃官员们不断上报灾荒,以此为继续捐监的理由。他们甚至建议乾隆皇帝将捐来的粮食用于当地赈灾,实则是将这些银子私分。甘肃的官员们通过这种方式,将天灾变成了自己的财富来源。

案件的爆发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发生了民变,勒尔谨因剿匪不力被撤职。乾隆皇帝派遣阿桂和和珅前往甘肃平叛。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在总督被撤后,感到了危机,他向和珅寻求建议。和珅建议他捐献银子以资助平叛,以此换取皇帝的宽恕。

王廷赞向乾隆皇帝上疏,表示愿意捐献四万两银子。乾隆皇帝对此感到怀疑,开始怀疑甘肃官员的财富来源。阿桂的军报进一步证实了乾隆的怀疑,他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多年。

案件的结局

乾隆皇帝愤怒地下令严查此案。经过六年的调查,发现甘肃官员利用捐监之名共收取了1300多万两白银,涉及官员达113人。乾隆皇帝将此称为“前所未有的奇贪异事”。最终,勒尔谨被赐死,王亶望被处决,王廷赞虽有功绩,也未能逃脱死刑。

这起案件震惊了整个甘肃官场,几乎所有官员都受到了牵连。和珅虽然贪腐,但他的贪腐行为仍在皇帝的控制之下。而甘肃冒赈案则是对皇帝的公然欺骗,这是封建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觉得文章有趣,欢迎点赞、评论和收藏。我们将继续更多历史知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