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普天下百姓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古代人们缺乏与气候相关的科学知识,往往将气候的变化归因于上天的喜怒,并将此与世俗的政治事务联系起来。政通人和,便风调雨顺,若君主失德,上天就会降下天灾示警。 自商周以来,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会定期举行祭祀典礼,向上天祈求来年气候能够适合农民耕作。而一旦发生天灾,当朝的政府也必然会有一番说辞,检讨施政上是否存在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有些时候,这也会被有心人所利用,当作攻击政治对手的手段。若上位者不察,就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令玩弄权术的小人得志。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二月,京师出现轻微地震,而且入春以来一直没下雨,似有上天示警的迹象。于是康熙根据传统,下令让臣工自省政事中不当之处: “谕大学士等:今岁山东、河南、山西等省雨水调匀,已经奏报。惟近京一带,去岁三冬少雪,今春复无雨泽,顷二十七日,地又微震。一切政事,或有当更改处,尔等与九卿会同酌议具奏。尔诸臣行事若有缺失,亦当各自反已,力加省改。” 我们之前说过,康熙是一位科学素养比较高的皇帝,对此类天灾示警之说,并不全信,之所以要下这样的谕旨,无非是遵循已经惯例,顺便敲打敲打手底下的大臣。几天之后,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给康熙写了一份回奏。

大学士和九卿,基本上相当于清廷的核心权力班子,他们写出来的回复,自然也是很有水平的。虽然上天降下天灾,那肯定不能是皇帝有错,要错也是臣子们的错,“皆由臣工奉职无状、致阳春气候失调。惟有自今以后、涤虑洗心、交相砥砺。” 认错是一方面,错了要怎么改又是一方面。所以大臣们还在回奏中提出了改正错误的方法,第一是“为大臣者,果见部院事例或有未当,毋得因循惮改,务竭公忠体国之诚。”第二是“居言路者,果见吏治民生或有未宜,毋得缄默苟容,务尽嘉谟献纳之实。”另外如果有行政不作为之官员,也要予以处分,让百官以此为戒。 上面说的这些,虽然都是一些空话套话,不过好歹完成了领导交办下来的任务,可以算一份高分答卷了。但正如前面所说,康熙的本意只是想敲打一下大臣们,让他们别偷懒,谁料又有人打小算盘,想趁此机会攻击政治对手。康熙算是比较宽仁,没有点名批评,而是苦口婆心地劝诫了一番。

清朝的皇帝喜欢读历史,主要是康熙这里带的头。所以康熙上来就引用史实,说“朕观前史,如汉朝有灾异见,即重处一宰相。此大谬矣。” 康熙这话,不是无缘无故说的,其实是有人想利用这次天灾,把某一位高官搞下台。其实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就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一次也是地震,当时有个魏象枢的大臣进言,说必须要重处索额图和纳兰明珠,才可以消弭天灾,被康熙重重责问了一番。康熙对大臣们说,恶意攻讦之风不可长,不要学习了明朝末年官场上的那些坏风气。 “夫宰相者,佐君理事之人。倘有失误,君臣共之,竟诿之宰相可乎?或有为君者,凡事俱付托宰相,此乃其君之过,不得独咎宰相也。”康熙这番话,不独为告诫臣工,更是为君之心得。历史上之君主,少有这般的见识和胸襟,因此说康熙不仅是清朝,也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位明君,并非虚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