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国也开启了新纪元!从1644年满人入关到1912年清朝灭亡,清王朝经历了268年,期间经历过康乾盛世,同时也有晚清慈禧掌权后的而不堪,满人入关之后建立了大清,因为政策原因,满人的地位得到了急速提升,人口也迅速增加,满人的分布也越来与扩大,如今的满人是仅次于汉族人口的少数民族,这里就有一个让很多人疑惑的问题,满人的人口基数如此的大,为什么没能将自己的满语保留下来呢?

首先就是汉文化的融合能力太强大,满洲实录记载,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虽然当时两位顾问也有反对,但是努尔哈赤依然坚持将蒙古文给成了无圈点的满文,这些新文字在当时建州通行,对后金国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后期达海增补了12个字头,在老满文旁边加上圈点,这使得满文更加完善,在后金彻底通行。

满人入关之后建立了大清朝,当时满人和汉人文化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满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汉语和满文发生了剧烈的碰撞,为了保护自己的特色文化,大清前中期的诏、诰、奏折等几乎都有满语书写的成分,而顺治朝时也几乎都是完全是以满语书写奏疏,而在康熙、雍正时期,奏折之上多以满语、汉语结合为主,这样也是为了有利于加强地方的统治。而且在清朝前期,八旗子弟都是必须要学习满语的,尤其是顺治时代,为保护满语,太庙等祭祀场地全面“停读汉文,只读满文”,宗室子弟也被取消了学习汉文的机会。虽然康熙能够熟练使用汉语,但是还是要求八旗子弟必须会说满文,旗人写奏章也必须用满文,满汉通吃的提拔最快。

汉文化的同化力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汉文化影响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满人说起了汉语,就连满族发源地的满人也不例外,乾隆十七年,吏部带了两名新考中的“笔帖式”,永泰和五达,去见皇帝。这二人来自盛京,这是清廷的“根本之地”,满人比汉人要多(当时实施封关政策,汉人很难迁往东北);且“笔帖式”这个职位,本就是一种满人的专属官职,主要负责翻译汉、满章奏与文书抄写,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精通满文的。但这两位新晋的“笔帖式”在乾隆皇帝用满语的问答下,表现得却十分不理想。尤其这两位还是来自关外盛京之地,情况已是如此,也就是说满语在当时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其次是满语承载的文明体量实在太小,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满族满语的创制才多少年,这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其实在满清入关之后,满人就曾经组织过对汉族文化精品的翻译,像《三国演义》、《西厢记》、四书等等都翻译成了满文,但是在浩如烟海的汉文化里面,这些知识很小的一部分。可能也是为了能够更多地适应汉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很多汉文化的精华内容,这最终导致了满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虽说君主极力维护,但是满语没落已经成了必定趋势。

最后是清后期的社会状况造成,晚清时期,清政府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满族官员已经没有十分优秀的人才可以用,汉人官员崛起的时代来临,像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就是如此,统治者也看清楚了显示,他们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大清朝继续苟延残喘下去,满语的没落就成了必然。

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可以说基本灭亡了,民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时代,尤其是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人对自己的而文化处于一种迷茫之中,好在依然还有人在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蒙学堂被取消,大清的消失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很多人对满人入主中原后的很多行为是有仇恨心理的,所以尽管满人很多也无能为力,爱新觉罗家族成员也只能无奈的改姓金,满语自然就越来越少人说。

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满语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没有语言环境,自然学习起来就困难,使用率也越来越低,但是满语不可否认的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清朝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籍,都是以满语书写,这些都是历史的财富,而且一种语言也有它自身的独特价值,这也是少数人提倡保护满语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这些研究学者要能懂得这些语言,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大家觉得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