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马赫冲刺,嫦娥六号完美落地,欧空局前脚拿到重要数据,后脚就宣布站队美国,关上中欧合作大门,怎么回事?

最近,中国的嫦娥六号任务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探测器的返回舱,成功着陆地球,并带回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珍贵月壤。可谓是创纪录壮举。

(图解:嫦娥六号返回舱两次再入大气层,最终精准降落预定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嫦娥六号采用了更为复杂且高端的路线: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方式,最高速度达到31马赫。

回想半个世纪前,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月球探索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然而,阿波罗任务在返回地球时采用了加强防热能力的直接再入大气层方式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也限制了其它可能的再入方式的探索。相比之下,嫦娥六号“打水漂”式的返回既减缓了对返回器的热阻压力,也展现了中国航天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航天器返回路径的能力。

这种方法让返回器从南大西洋上空分离、跨越非洲东边的印度洋,再到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精确着陆,整个过程跨越6500余公里,历时约30分钟。

随着着陆任务的完成,嫦娥六号返回舱将会前往北京进行开舱,择机举行舱内样品容器以及搭载物的交接仪式。而后会由地面应用系统开展样品储存、分析、研究等工作。

至于样品如何处理,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极大兴趣,从嫦娥五号情况来看,即便是美国科学家也可能会争取申请研究这些样品。

(图解:历时仅20年的合作研制,中法天文卫星发射时间)

而中国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的突破上,更开启了国际合作在深空探索领域的新篇章。

相较于以往的探月任务,嫦娥六号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计划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带回地球。这一任务的成功将填补国际探月项目的空白

在其升空期间,还搭载了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四个国际载荷,涵盖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氡气探测仪、激光角反射器、立方星等设备。

特别是,嫦娥六号归来后,中国与法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升温,那就是中法天文卫星——空间可变物体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这颗专注于研究伽马射线暴的卫星,不仅是全球最强的多波段综合观测卫星,更是观察早期宇宙的重要工具。

除了法国外,还有不少国家也都“慕名而来”。至今,中国已与50个国家建立了太空合作关系,签署了150份合作协议,形成了广泛的“太空朋友圈”。

(图解:以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有俄罗斯的参与,欧空局退出与中国的荷载项目)

然而,在这一众好消息间,欧洲航空局却态度大变。

前面提到,嫦娥六号携带了不少国际荷载升空,这其中就包括欧洲航天局,其得以首次参与月面探测,甚至首次发现月面负离子。

可成功之后,欧洲航天局却突然宣布,不再参与接下来中国嫦娥7、8号所携带的载荷项目。

其给出的理由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ILRS),俄罗斯也参与其中,由此触发了对于和俄罗斯相关项目合作的禁令。

可见,这不仅结束了中欧在航天领域长达20多年的合作,也标志着欧洲航天局关闭中欧航天合作大门,旗帜鲜明地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

尽管这一决策对于中国来说或许是个不小的挫败,但回顾历史,中国的航天事业并非没有面对过类似的挑战,而每一次挑战,我们都越挫越勇,嫦娥六号便是最好的证明。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中国凭借长征火箭进军国际发射市场,却遭遇美国的技术封锁,然而,这样的封锁并没有阻止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反而成为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催化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