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的嫡庶观念很严重,但其实,影视剧所反映出的嫡庶观念相比于真实历史上的嫡庶观念是弱化了很多的。 毕竟影视剧中的嫡庶观念只是服务于剧情,而真实历史上的嫡庶之别反映的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宗族制度,是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在讲说古代的嫡庶观念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和官员商量为已故的申国公李穆立嗣的事情。 李穆出自陇西李氏,北魏时期就追随宇文泰立下赫赫战功,他还曾救宇文泰于危难之间,得铁券,可恕十死,他的两个兄弟也都是佐命功臣,可以说李家在当时相当显赫。 尽管宇文护摄政时期,李穆的哥哥李远和其子李植因谋害宇文护而牵连到了李穆,使得李穆被贬为民,但很快李穆起复,北周末期,申国公李穆官拜并州总管。 大象元年(579年),北周设四辅官,其中宇文盛为大前疑,尉迟迥为大右弼,李穆为大左辅,杨坚为大后丞。第二年,李穆又加官至太傅。 到杨坚篡周的时候,尉迟迥起兵反对,李穆没有接受尉迟迥的拉拢,而是投向了杨坚,他将天子的服饰(十三环金带)送给了杨坚,还秘密上表劝杨坚登基。 杨坚登基之后,李穆得到的回报是极大的,他的子孙即便是尚在襁褓中也都拜为仪同,家族中执象笏的就有一百多人,而且杨坚还下诏表示:只要李穆不反,什么罪都能饶恕。 李穆贵胜如斯,无人能及,家族跟着水涨船高。
这样的一个大家族,继承人的选择秉持的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李穆病逝的时候,他的嫡长子李惇已经去世,按照继承顺序,李穆的爵位和家产就由他的嫡长孙、李惇的嫡长子李筠继承,事实也确实如此。 开皇六年(586年)李穆病逝,开皇八年(588年),李筠承袭申国公。李筠这个申国公做了十来年,仁寿初年,李筠的叔叔李浑对李筠意见很大,就暗地里让侄子李善衡杀死了李筠。 朝廷久久抓不住凶手,隋文帝怒了,将李家的人都拘了起来,当时李筠和堂弟李瞿昙有些嫌隙,李浑就站出来证明是李瞿昙杀死了李筠,于是李浑和李善衡从这件事中完美的被摘了出来。 李筠死后,申国公的爵位空置,到了仁寿四年,隋文帝和臣子们商量给李穆立嗣,对此官员态度不一样。 苏威的意思是李筠这个人不行,要不然也不会骨血相杀,应当绝其爵位,这意思是申国公不必存在了,但隋文帝不愿意,李穆是开国功臣,爵位不能就这样没了。 而另一边,李浑早就盯上了申国公这个爵位,李浑是李穆的第十子,当时他前面还有好几个哥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李浑继承爵位和家产,但李浑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事在人为。
李浑找到了自己的大舅子宇文述,对宇文述说:“我要是能袭封,就将每年赋税的一半送给你。” 李浑知道想要袭封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此他给出的相当有诚意,申国公一年赋税的一半绝对是一个大数目,更不用说还是每年赋税的一半,这样的一笔财富几乎没有人能拒绝。 宇文述自然也拒绝不了,他是隋朝名将,又辅佐杨广夺嫡有功,和太子杨广的关系很好,所以他就在杨广面前推荐李浑,说李穆的子孙中李浑能力最强,当被立为继承人。 杨广本身就是夺嫡才做的太子,自然对李浑上位没有反对,也存了收买李浑的意思,于是,在杨广的运作下,隋文帝最终决定立李浑为申国公。 李浑成为申国公之后,一开始还按照约定给宇文述一半的赋税,结果只给了两年就不给了,毕竟这笔财富太大了,他舍不得了,于是就停了,宇文述很生气,觉得自己被骗了,两人有了嫌隙,后来李浑及其家人被杀少不了宇文述的作用,当然这里就不赘述了。 从李浑袭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绕过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是李浑许了大财富,如果不是他的大舅子宇文述是太子身边的红人,如果太子杨广不是夺嫡上位,李浑袭封根本成功不了。
嫡长子继承制下,嫡庶有别,就是嫡子与嫡子之间也是不一样的,立嫡以长,嫡长子和嫡次子都很不一样,尽管同父同母,但因为出生有先后,在继承制面前,身份就有了大不同。 比如杨坚是皇帝,杨勇这个嫡长子就直接被立为太子,而杨广尽管也是嫡子却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夺嫡。 再比如李渊登基,嫡长子李建成直接被封为太子,而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封无可封的情况下只能当一个天策上将,想要做太子、做皇帝只能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嫡子之间都这样不同,更不用说是嫡庶之间,嫡庶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尽管他们的父亲是同一个人,但母亲不同,身份就大不同。 嫡为妻所生,庶为妾所生,妻妾之别和嫡庶之别在古代都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的,以唐朝为例,《唐律疏议》中专门记载了户婚制度。 聘则为妻,妾通买卖,婢乃贱流,三者之间不可转换,以妻为妾,以婢为妻则判刑两年;以妾、客女为妻,以婢为妾则判刑一年半;有妻更娶妻则判刑一年,判刑之后还要让一切回归正常。 像影视剧和小说中那种宠妾灭妻是不可能的,即便真有那就是犯罪,法律维护的是妻子的合法权益,至于妾和婢,并不在被保护之列。
她们甚至算不上一个家中的主人,其命运握在正妻手中,至于所谓的后宅斗争,妾室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她们都在正妻的手下讨生活,怎么可能明目张胆的斗争? 而法律之所以不允许妻妾之间的转换,目的就是保证嫡庶之别。 正妻所生的才是嫡子,妾室所生的只能是庶子,嫡子尤其是嫡长子有继承权,这个时候可能就有人问了,那如果没有嫡子呢,是不是直接可以立庶?并不是,如果正妻无子,必须等到正妻到五十岁。 也就是说如果正妻到五十岁还没有生子,那就可以立庶为嫡,这个时候也是要选长,即庶长子,违反了这个原则,判刑一年。 如果嫡子去世或者有罪疾,继承上也有规定:“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 这是唐朝关于户婚的法律规定,至于其他朝廷,法律规定或有些微不同,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即保证正妻的合法地位,妻妾有别,保证嫡长子继承制,嫡庶有别。
这在根本上就是维护古代自西周初期就成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维持社会秩序,在这个前提下,说妻妾之间、嫡庶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都不过分。
当然,律法上是有严格规定的,但落实到实处,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很血腥的,就拿帝王之家来说,真正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并没有那么多,夺嫡之争相当激烈。
毕竟皇位太吸引人了,为此皇室成员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杨广、李世民、朱棣都是这样登上的帝位,清朝时期的九龙夺嫡也激烈无比。
当然,有些时候,有些君王不顾嫡长子继承制,往往会废嫡立长,而这往往引起动乱,先秦时期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也因此,后世更加注重嫡长子继承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