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会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6月5日,由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和三联人文城市联合举办的高峰研讨会“自然就是答案——在公园里,在城市中”在成都世园会主展馆举办。研讨会从成都世园会出发,用城市建筑、园林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专业视角,去探寻城市中的自然。
本次研讨会为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拓展了更多可能性,进一步丰富公园城市的精神内核。
研讨会的开场嘉宾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作为深耕城市规划领域多年的专家,他从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分享了“身处超级城市,如何实现公园自由”?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同个体的感受息息相关,王凯认为,规划师是预测未来的,把目光放长远。要让百姓寻找到满意的公园,从规划之初就需要考虑城市功能与生态建设的融合。
历史学家王笛分享了“自然如何塑造城市公共生活”。他从成都平原的环境和生态状况谈起,分析成都的河与水如何影响茶馆的数量,继而谈到城市更新带来公共空间的演变,人们也在不断拓展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以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基础,城市的边缘与中心被进一步界定。“中心”,即社区发展,体现人文的生态;“边缘”,即公园城市,体现自然的生态。
延展公共空间的视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围绕社区展开分享,探讨“一颗种子,展开‘折叠’的社区”。他分享了自己带领社区营造团队在新环境下完成零的突破,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尽管社区环境不同,但从一颗种子到一个花园,生态性的社区融入却有共性可以挖掘。从城市世界到花园营造,厚度是重要的标尺,立体的花园空间能够给予人们更多可挖掘的日常。
城市与自然如何实现互相促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章明分享了“在城市上建城市,在城市上造自然”。他从黄浦江周边景观改造的案例切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如何影响居民生活,继而探讨对城市原有自然景观利用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城市的公共空间改造,需要在城市固有建筑基础上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当城市与自然能够实现一种相对平衡的共生,人在其中如何“寻乐”?作为精通建筑的艺术家,曾仁臻认为,人应当时常主动进入自然。“从纸上园林到心中山水”的分享,以成都的望江楼公园为引,展示了生活化、日常化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公园城市实现园林共享,即同时创造承载日常生活的风景与有人文意趣的风景。如何“读”园林,如何寻“乐”?答案是在自然中自由想象,与自然同乐。
园中有“乐”,也有“理想”。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展开了主题为“墙, 园林的理想”的讨论。阮昕从建筑最常见的要素“墙”着手,分析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的园林观如何发生跨越。在AI时代,技术成为园林构建的重要元素,“活”的园林对宜居性和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历史到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变得复杂、多元,进而需要更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艺术层面,声音艺术家李星宇分享了如何借助感官发现自然中新的可能性,“用声音唤醒自然的灵魂”。每个人都有去关注自然的可能性,即便没有高超的技术与出众的天赋。打开感官世界,让人与自然的连接更加多元。
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宇辉,他从哲学家视角进入“Citywalk与互联城市的未来”这一话题,用开放性的哲理思辨,为研讨会画下句号。
整场高峰研讨会,引领大家到自然中寻找答案。某种程度上,世园会是一个plus版的城市公园,是世界范围内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吸引各国游人,带动整座城市的文旅产业,除了经济效益与城市影响力提升,因举办世园会所改善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持久性的获得。这或许对“自然就是答案”做的一个正面的、确实的回复。(夏铭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