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李思玥

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如今,吉林省科技小院的发展已走过15个春秋,105个科技小院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省的覆盖,实现了“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的工作成效。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人们常这样形容黑土地的肥沃,如何在保护性耕种的同时,让黑土地种出更多“金粒粒”?这是吉林众多科技小院一直研究的课题,一起来看看他们与黑土地的故事。

研究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为黑土地加“油”

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绿油油的玉米苗茁壮成长,一眼望不到头。一栋白色二层小楼,“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吉林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成立于2009年,由中国农业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共同创建。

“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是建立在梨树县田间地头的科研基地,零距离、零时差地开展县域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同时为农业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吉林梨树玉米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冯国忠介绍。

梨树玉米科技小院的教授正在给学生进行田间指导。(梨树玉米科技小院供图)

针对梨树县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黑土退化问题以及农业绿色发展限制因素,梨树玉米科技小院开展了以土壤少免耕、秸秆还田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基于黑土地保护条件下的玉米养分综合管理、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绿色种植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

解民生。梨树玉米科技小院在梨树县建立了“科技小院+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推广模式,黑土地保护与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实现玉米增产8.2%—10.5%。

治学问。自成立以来,梨树玉米科技小院在科技创新方面,作物节肥增效、高产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共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每年技术服务面积40万亩、辐射面积超过80万亩。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一边实验一边学习,深入到农民中间解决实际问题,将技术有效地落实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希望播撒在黑土地里。

突破水稻生产瓶颈 “鱼和熊掌”都可得

在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和龙稻米科技小院,绿油油的水稻秧苗在田间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目前水稻已经进入分蘖期,要注意虫害和草害防控和水肥管理,确保提早构建好有效群体。”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傅民杰说。

和龙稻米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正在进行水稻插秧。(和龙稻米科技小院供图)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水稻存在许多生产瓶颈,未发挥延边地区资源与特产优势。”傅民杰介绍,和龙稻米科技小院前身为延边大学副教授傅民杰早期开展项目的试验基地。

为解决水稻生产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乡村振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揭牌成立,依托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的63公顷自有水田,开展水稻育苗和提质增效技术试验与示范。

“我们在依托单位开展了水稻优质育苗技术指导,并在生产田中开展了水稻群体调控与水肥管理耦合技术示范。通过密度、水分及施肥多因子的耦合处理,探索适于延边地区冷凉气候条件下的水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傅民杰说。

基于该技术的筛选、优化与示范,可为科技小院增产5%,节本增效5%以上,产量质量双提升,“鱼和熊掌”都可得。

和龙稻米科技小院所在的光东村是吉林省红色现代农村旅游示范村,科技小院的试验田、示范地均在旅游线路的核心区,生长季节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和观摩者参观,许多人会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有时还会涉及其他与水稻生产的相关问题。

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傅民杰与学生们会耐心讲解试验与示范的目标、方法,宣传了农业科技,向游客与参观者展现农业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未来,小院将继续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及成果示范,将更多科研成果向小院及周边区域传播推广。同时,联合农村发展领域师生,强化科技小院稻米销售,加强小院稻米品牌建设,促进名优大米产品营销,为依托企业和周边农户产品增值提供更多技术和人才支持。”傅民杰说。

强化示范引领 以“小杂粮”成就“大产业”

在吉林省双辽市卧虎镇协力村,花生地里的“四粒红”已经发芽,驻院研究生安昱霖博士正带领沈志远等一众师弟师妹们在田间调研试验田花生出苗情况。

“四粒红是本地的老品种了,通过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辅以我们研制的花生专用肥料,至少能够增产10%。”吉林双辽花生科技小院指导教师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忠庆博士介绍。

双辽花生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正在田间调研试验田花生出苗情况。(双辽花生科技小院供图)

近年来,双辽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花生等高效作物种植,致力打造东北地区杂粮种植样板基地和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杂粮集散地和物流交易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吉林双辽花生科技小院应运而生。

双辽花生科技小院于2022年成立,是吉林省首批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和中国农技协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由吉林省科协、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沃亿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2023年,双辽花生科技小院以农技推广、技术示范、产品研发应用为核心,开展科技小院相关工作。

针对花生缺铁黄化症等问题,驻院研究生利用与吉林省沃亿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建的省级试验平台“吉农沃亿佳科研中心”,联合研制了以新型纳米肥料技术为技术核心,集成硫元素与铁元素的新型硫包铁肥,可有效解决花生缺铁黄化症,同时有效延缓养分释放,降低土壤pH,并有效提升花生荚果产量16%—20%。

“花生和玉米间作、轮作的保护性耕种模式可以减少对当地水土的腐蚀,并很大程度上防止风蚀。”张忠庆说,以花生—玉米轮作的保护性耕作示范为推广主体,小院在当地形成示范面积100亩,带动面积3000亩。

“通过在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巩固所学,打造心系三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源源不断的研究生培养,使小院成为高度集成化,专业化的农村科技文化载体。”张忠庆说。

接下来,小院将继续立足专业特色,开展吉林省中西部花生养分资源高效管理模式构建,花生相关肥料产品的研制与应用等内容,并尝试花生良种推广,花生深加工技术探究,助力双辽市花生产业发展,并辐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以“小杂粮”成就“大产业”。

2021年6月,吉林省科协牵头成立了中国农技协吉林省科技小院联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吉林省科协逐渐打造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科协主导、部门联动、院校支撑、实体带动、农民受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科技小院创建模式。

目前,吉林省科技小院涵盖玉米、水稻、杂粮、肉牛、肉羊、黑猪、人参、梅花鹿、小浆果、食用菌等48个产业类别,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小院矩阵”。

以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让黑土地种出更多的“金粒粒”,吉林省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让“科技”扎根泥土,让“果实”结遍田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