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历来对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对错而争论不休。其实,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否正确,倒是可以参考四份文献。一则可以参考1853年太平军猛将罗大纲献上的“定国三策”,二则可以参考太平军外国战友伶俐的作品《太平天国》中的一番话,三则可以参考清朝当局自己的说法,四则可以参考忠王李秀成在被俘虏后所写的"论天朝十一项错误"。

(一)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挥军北伐推翻满清,做第二个自南扫北统一中国的朱元璋;二是依靠南京城险要的地势与满清分庭抗礼。彼时,太平军殿左一指挥罗大纲赞同前者。随后,罗大纲对会议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们说了一番话。不得不说,罗大纲的一番话实乃一针见血。今日读罢,仍然让人佩服其大开大阖的战略头脑。注:罗大纲的战略大体与朱元璋的北伐方略相仿佛。 “欲图北必先定河肩,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一出湘楚,以至皖豫;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咸阳既定,再出山右,会猎燕都,虽诸葛不能御也。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扱,必败之道也。臣不敢奉诏。且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师,然后可战可守。若待粤之拖罟成集长江,则运道梗矣。今宜先备木後,堵截江面,以待战舰之成,犹可及也。”

大意:罗大纲先表明态度,不同意建都南京。其次,如果建都南京的话,那么第一件事就应该把南方九省平定,然后再三道出兵北伐。如果建都南京的同时又派军北伐的话,那就犯了兵法的大忌。况且,现在定都南京也应该多练水师,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杨秀清方专权,不纳,并以大纲老怯,乃命仍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率兵五万北犯”。罗大纲听后,遂叹“天下未定,乃欲安居于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类矣” 朱元璋灭元步骤图

(二)太平天国革命友人伶俐回国后,曾分析过太平天国失败之因,他认为太平军定都南京是最大的败笔。 “南京的占领已经成为太平军成功的致命伤。任何一种成功的起义,都决不能放弃进攻的军事行动;起义一采取守势,它的威力就会受到挫折,除非它具有某种奇异的组织。革命成功的要素乃是迅速行动,一旦抛弃这点,旧制度的集中统一的力量就会十分便利地被运用来攻击革命。“天王以安身于南京和着手于保护他的地位而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因这一错误而丧失了这个帝国。如果不这样做,不供给他的敌人以时间来重振旗鼓,从他们极其混乱的惊惶狼狈中复原,并集中他们的军队的话,那么他就已经指向了北京这一个终点。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声势赫赫的凯旋进军也会为他已经带来一个几乎是不可抵抗的占領首都的伟大胜利,因此而引起的满洲王朝的灭亡就会已经给与了他这个帝国。多年以后,尽管遇到不利的反动,但太平军仍然不仅能抵抗清军,并且还能全部粉碎他们——如果不是英国干涉的话一一即此一事实便足以证明,他们要是乘势追求他们最初的胜利是何等容易。“对大平军说来有两条道路是无阻碍的,根据他们的经历来判断,两条道路中的一条便能导致满洲压迫统治的消灭。第一条道路是,毫不踌躇地继续向北京进军,放弃每一个他们夺取的城市,并在以战利品和财物来丰富他们自己,以他们所经过的任何地区的不满群众来加强他们的军队的同时,决不允许以分遣单独驻军来造成他们人数的丝毫减少。”“第二条道路当为放弃南京,并集中他们所有的军队到南方各省,一一广东、广西、贵州、福建,中国的这一部分比起任何其他各地来都更剧烈地反对清洲人,更加重要的是大平军主要领导者们的本省。在这种情况下,扬子江以南的整个地区就能在一个短时期内从满洲人手里全部夺取过来,然后他们即使不能取得全部帝国,至少当能在充分完整的意义下建立一个南方的王国一一这条行动道路比起他们所实行的那条不适合的道路来会是好到怎样一个地步呢!对天王说来,在实行上述两条道路中的任何一条以前就建立首都,并开创新王朝,那不仅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并且也完全不合理的。” (三)如果说伶俐是站在太平天国的一面,他所说的言论或是一厢情愿。那么,满清当局对洪秀全建都南京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且和罗大纲的见解惊人的相似。 其一: “洪秀全陷金陵,欲长驱北犯。斯时河(黄河)以北未设防,一无坚城,大局几不堪设想。赖一老舟子倡言——北路乏水缺粮,不如建“伪’都于南京!杨秀清等以为然,乃止。不知此舟子为我计?为“贼”计?” 其二: 嗟乎!寇之亡,岂非天命哉!始洪秀全破金陵,秀清建议北都洛,以为洛阳者天下之中。独一老舟子桡其说,乃遂宅”伪“都于此。若令守金陵,扼盐漕,而躬都洛以争天下,胜负之数不可量哉!”

他们一致认为:如果当时太平军长驱北上的话,那么“胜负之数”就不可量。当然,他们隐含的意思就是清朝一定会被太平军推翻。原因很简单,太平军占据南方后,东南地区的漕粮等物资通道必定会被截断。那时,他们的下场会像元顺帝一样狼狈逃窜,或许更加不如。 注:清朝官员所说的”此舟子“在《李秀成自述》中也有提及。 “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住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后东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此水手是驾东王座舟之人。被该水手说白,故而改从,后既未往。” 当然,老水手的建言不排除其担心太平军到河南洛阳后,他们这些擅长水战的人没了用武之地。要知道,太平军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攻破南京,其水师的功劳当为第一。当然,他们水师最后也在1854年的田家镇之战里精锐尽丧。

(四)李秀成被俘后,对太平军的成败之因做了一番详细的剖析。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与“青”同)之败。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综合李秀成的意思,其实也逃不出罗大纲的见解。首先,既然太平军已经定都南京,就要巩固天京的外围据点。如安庆、镇江、苏州、合肥等地。其次,仅仅巩固外围据点还不够,还要控制这些外围据点的屏障之地。如上游的武汉、下游的上海以及太湖流域,江西等地。所以,这势必会造成北伐军孤军深入后援不继的局面。同时,当北伐军陷入绝境时,太平军和清军的长沙、岳阳、武汉之战已经相继展开。另外,清朝江南、江北大营先后堵在南京周围,太平军也抽不出兵力支援北伐军。所以在北伐军败亡前后,太平军的西征军也相继被湘军击退到九江、安庆附近,并丧失了起兵以来的许多精锐部队。这一切,也和太平军定都南京有莫大关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