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影响明朝历史的三大战役之一,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清朝所著的《明实录》中,记载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所率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且把失败的原因归根于明英宗朱祁镇以及他身边的太监王振。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上世纪在俄罗斯出土了一件明朝腰牌,揭开了土木堡之变中所暗藏的猫腻。

明正统十四年,身在皇城的明英宗朱祁镇收到前方战报,瓦刺太师也先统率各部,兵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明朝多个地方要塞受到严重毁坏,大同、宣府等地连连告急。面对前方战事战败连连,朱祁镇心急如焚,最后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重现明成祖当年威震草原的荣光。

然而,由于此次行程过于匆促,粮草和兵器都没来得及准备齐全,数十万大军就已经浩浩荡荡的前去大同了。几十万大军同时出发,明英宗朱祁镇看起来威风八方,他认为此战必定会重现他先祖朱棣的荣光。然而,朱祁镇并不是朱棣,就在大军刚刚抵达大同的时候,突然降了一场大雨,再加上前方又一次传来明军战败的消息,军心不稳之下,并不适合上阵杀敌。 由于是御驾亲征,为了保护朱祁镇的安全,大军决定退兵,郭登身为大同副总兵,对周遭的环境很是熟悉,安排好了安全的退军路线。可是如果按照这条撤退路线来走,就会途经蔚州,而蔚州是太监王振的家乡。

王振担心大军经过他的家乡时会破坏他家乡的庄稼,于是在暗地里怂恿朱祁镇改变撤退路线。明英宗朱祁镇私自改变行军路线,引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在这条路线上,瓦剌早就设下埋伏,明军多次中埋伏,导致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原本朱祁镇并没有选择到土木堡扎寨,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只能选择在此安营扎寨。在连续两次的错误之下,明英宗朱祁镇所带领的大军终于在土木堡惨遭大败。

在大部分人看来,朱祁镇在土木堡惨败是因为他过于昏庸,甚至连史书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俄罗斯出土的文物,却否定了这种说法。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米努辛斯克市在城市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遗址,并从中出土了刻有汉字的铜制腰牌。 经专家鉴定,这个腰牌是明朝御马监所佩戴的,但米努辛斯克在历史上曾先后是匈奴、瓦剌等游牧政权统治的核心区域,从来没有被明朝占领过,这个腰牌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呢?

前文提到,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御驾亲征,是为了讨伐瓦剌。皇帝御驾亲征时,御马监统领禁卫军必然是要随之同行的。大明王朝也有相关规定,御马监的腰牌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外借,如果使用者丢失,更是罪无可恕。而明英宗御驾亲征的时候,随军的御马监有两位,分别是喜宁和跛儿干。值得一提的是,在战败以后,这两人都投向了敌军,腰牌极有可能正是在这时候被带到了瓦剌,

但奇怪的是,根据《明英宗实录》所记载,在这场政变中,身为御马监的跛儿干趁乱发动叛乱,然后投向了瓦剌,不是清朝文献记载中在战败的情况下才成为瓦剌俘虏的。联系上文所提到的瓦刺提前设伏,可以确定明军之中肯定有叛徒提供行军路线,且叛徒的身份还不低,这就可以判断出喜宁和跛儿干就是叛徒,也就是说《明英宗实录》所记载的才是正确的。

事实上,清朝记载明朝的历史,本身就有虚假之处,比如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当时所带领的大军数量并非五十万,而是二十万,死伤程度也是超过十余万,而并非全军覆没。由此可见,清朝是在有意夸大明朝皇帝的失败。但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王振与明英宗肯定是有责任的,土木堡之变与他们脱不了干系。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