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攻入湖南境内。彼时,清廷承平日久,帝国中央军八旗和地方正规军绿营皆腐朽而不堪大用,太平军入湘后,所向披靡,迅速推进到了湖南省城长沙城下。为防守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启用在乡为母守孝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督办湖南团练(地方民团武装),曾国藩总结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连战连败的经验教训,从家乡招募壮丁5000余人,组建了赫赫有名的湘勇,后来随着湘勇规模的壮大,又被称为湘军。 湘军成军后,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大放异彩,清廷从湘军中看到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希望,曾国藩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并带来湘军转战东南。曾国藩待湘军主力离开湖南后,湖南的防务又出现了空缺,为弥补这个空缺,湖南巡抚骆秉章(张亮基的下一任)以湘中悍将王錱仿照曾国藩组建新的湘勇,因大量兵员来自湘军,且主要兵源皆来自湖南(曾国藩的湘军后来壮大后,补充了许多异地兵员,兵源质量也随之下降),遂称之为老湘营。

在骆秉章的全力支持下老湘营迅速成军,兵力3000人,虽然人数较少,但战斗力非常强悍,王錱就凭着这3000老湘营将士,在很短时间内就荡平了湖南境内的天地会组织,歼敌十余万,肃清湖南,稳定了湘军的大后方。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在岳州城陵矶之战中被太平军大败,所部伤亡过半,后又在江西再败于太平军之手,湘军几乎全军覆没。关键时刻,同属湘军阵营的大将左宗棠上书清廷征调老湘营出湘作战,老湘营出湘后,连破太平军,以至于太平军发出“出队莫逢王老虎”的感慨。 史载:“前后杀贼不下十余万,克复城池二十余,所将兵勇少仅数百,多亦不过三千,所向有功,威名甚震。”

咸丰七年(1857年),老湘营第一任统帅王錱去世,所部由蒋益澧、王开化、张运兰、刘松山等统领(后来刘松山成为老湘营第二任统帅)。咸丰十一年(1860年),清廷出于牵制曾国藩的考虑,让左宗棠筹建楚军,并将老湘营划归左宗棠节制。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率老湘营在嘉应州(今梅州)城外大破太平军,一举肃清太平军最后的残余力量,底定南方,战后叙功,老湘营居第一。 太平天国运动覆灭后,清廷开始着手平定甘陕叛乱,并以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领精锐清军赴甘陕平叛,老湘营亦从征甘陕,在甘陕战场,老湘营再次发挥不怕牺牲的精神,转战千里,歼灭叛军十数万。不幸的是,同治九年(1870年),刘松山在攻打叛军老巢金积堡的战役中被叛军偷袭,壮烈殉国。刘松山阵亡后,侄子刘锦棠成为老湘营第三任统帅。不久后,刘锦棠攻破金积堡,将叛军大小首领和死硬分子7000余人全部凌迟,为自己的叔父刘松山报了大仇。

甘陕平定后,清廷以左宗棠为收复新疆的总指挥。1876年,左宗棠以刘锦棠为收复新疆的先锋,率领重新扩编并久经沙场的老湘营2万勇士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光荣征程。老湘营在新疆七战七捷,打的侵占新疆的元凶阿古柏忧惧而死,威震天山南北,而后,又配合关外八旗金顺所部,威慑沙俄,迫使沙俄吐出了到嘴的的肥肉“伊犁”,收复伊犁,至此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重归华夏版图,老湘营的勇士可谓居功至伟,老湘营凭着累累战功,成为晚清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