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琏是明初著名政治家刘伯温的长子,出生于元惠宗的至正八年,也就是公元1348年。 刘琏从小就遗传了他爹爹刘伯温优良的文学基因,写出过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其作品大多因为历史原因没能留下来,仅有一卷的《自怡集》。

《自怡集》是刘琏所作的一部诗歌文集,里面虽然只有一卷,但却收录有九十四首诗歌。 可能有很多朋友在问了,为什么刘琏只写了九十四首诗,为什么不直接再多写六首,凑够一百首。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古人已经为我们做了答。 《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的作者黄伯生撰写的《自怡集》序文中,有了较为中肯的交代: “少临事而又年三十二以卒,其所著述亦多散亡,故其所见止此!”

也就是说,刘琏在很小的时候就需要出来做事,而在年仅三十二岁的时候,就草草病逝了。本来就没有太多空余的时间去做事,同时又因为其著作因为历史的原因,而出现了诸多散亡,所以才导致最终只收录了九十四篇而已。 对于刘琏的诗歌成就,明清之际的文学大家王夫之对此给予了较高的肯定,盛赞其词旨高雅,一点都不比两宋时期那些大家差,对于他的父亲刘伯温来说,也一点都不逊色。

说完了刘琏的才学,再来说一下他的仕途,在洪武十年的时候,他就当上了江西参政。 在任上是,刘琏总体表现不错,再加上他父亲刘伯温的原因,太祖皇帝朱元璋一直想要对其有所重用,然而不久后,却因为受到了胡惟庸一党的胁迫,不堪官场的黑暗直接跳井自杀了。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刘琏为何会遭到胡惟庸一党的胁迫,但我们后人从常理,也可以大致推测出,刘琏毕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文化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肯与胡惟庸一党同流合污,在这样的情况下,遭到对方的党同伐异,也就在所难免的了!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明史·列传十六》 其初,刘基的伯爵爵位,原本是不允许被继承的,但朱元璋考虑到,刘基和他儿子刘琏的死,都同胡惟庸脱不了干系,便心生愧疚怜悯之心,便同意让刘琏的儿子刘畾去继承刘基的伯爵爵位,并增加其俸禄,至此世世代代地继承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