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宋时,民族矛盾激化,前期受到北方金朝的军事劫掠,末期又与女真征战不休,兵变的问题愈发严重。靖康之难导致大量败兵南逃,这些逃兵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两淮地区发动变乱,威胁南宋统治。

一、宋代两淮地区的兵变事件

兵变虽贯穿整个宋朝,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其类型和原因不尽相同,对朝中政局的影响也因而有异。

兵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自官军中叛出,不抗击外敌,而专肆残害百姓,对抗官府这种变乱的性质较为单一,也较好理解。另一种兵变类型则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忠君报国,抗击侵略的属性,又有残害百姓,对抗官府的特点。两淮地区的部分兵变正具备这两种特质。

从时间上看,北宋初期两淮地区的兵变次数较少,自真宗朝官吏肆意克扣军饷、苦役军兵起,变乱次数逐渐增多。至南宋,两淮地区兵变的次数迅速攀升,宋高宗一朝最多,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南宋所面临的军政背景较之北宋有显著的区别。

宋高宗即位时,面对金军屡次攻击南宋的局面,高宗一方面“通问二帝”,幻想乞和;另一方面起用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主持抵御金军,朝中军事顾此失彼,为高宗时期两淮地区兵变的滋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从两淮地区的政区角度来看,宋代两淮地区兵变的地区并非固定不动,随着他们武装力量的不断积聚,波及的地区也愈来愈广。另外,兵变的路径在淮南东、西两路也有明显的疏密之别,淮南东路的兵变主要集中于楚州。

众多兵变之所以集中于楚州、寿州,与两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关。熙宁五年九月,分淮南为东西两路,楚州在当时属淮南东路,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该地农业的发展,使得楚州在“淮南、宿、亳等州灾伤,米价高处七十七文”时,仍能保持“谷熟米贱”这一状态。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臣自颍至扬,舟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该地产出充足。”

南宋和金、元交战时,楚州一度成为前线。建炎初年,该地兵戈扰攘,政府忙于外患,为内部变乱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楚州交通便利,水运条件优渥,为盗贼辗转于楚州邻近州县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变乱的隐患。

二、宋代两淮地区兵变的原因

普遍而频繁的兵变,对两宋政权产生较大影响,宋代两淮地区的兵变共43起,尽管非两宋兵变之全部,但可从中了解两宋兵变的基本概况。宋代两淮地区军官与士卒的变乱原因不尽相同。

军官变乱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统治者的猜忌。北宋初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变乱就属于这一原因。李重进的身份特殊,他为后周太祖之甥,负责掌管禁军,曾任殿前都点检一职,在后周随军征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柴荣在位时,另一禁军首领张永德经常在酒醉时说李重进的坏话,甚至曾“密遣亲信,乘驿上言”,但李知道后,并未与张爆发冲突,反而是主动找到张,劝其“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从而化解了禁军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知,李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且为人坦率,所以李重进的兵权历来为宋太祖所忌惮。太祖即位后,接受各地节度使朝拜,当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上书时,宋太祖的态度却很反常,“上意未欲与重进相见”、“善为我辞以拒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除此之外,宋太祖还让李昉写了一封诏书来敷衍李重进,赵匡胤接见了诸多地方官,甚至还接见了同为地方节度使的李筠,却唯独不见李重进,可见其防范之心。宋太祖通过平定李重进之乱,也成功将地方节度使的军权重新掌握到中央手中。

宋朝军政的腐败分为四点:一是对贪夫庸将的宽容;二是武将的贪财黩货和兼并土地;三是私役军士;四是刻薄军士。以上种种原因,不仅挫伤宋军锐气,还恶化了官兵之间的关系。

终宋一代,士卒逃亡的现象一直屡见不鲜。大量士兵逃离军队,在逃亡过程中聚集成团伙,“大则谋欲杀官吏、劫仓库,小则谋欲劫民户、入山林,多至三五十,少亦一二十数”。这些逃兵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荼害百姓,发动变乱,对社会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建炎元年十一月寿春卒丁进变乱。他“被罪而窜”,士兵犯法没有就地服罪,却选择逃跑,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宋代军卒犯法刑罚深重。宋朝建立之初就确定了“赏重于罚,威不逮恩”这一政策,虽然宋朝制定了严格的军法,但对有武阶的军官犯法,往往是宽容、姑息的,通常可采取赎罪、官当等来抵消罪过。

宋代的士兵,其实就是穿上军装的农民,就算被招进了军营,也同样过着囚徒似的生活,脸被刺字,严禁逃跑,不许喝酒吃肉,不许久驻一地,而且经常要做苦工,还常常拿不到军饷,因此造成多次兵变。

部分宋朝官员的不作为。他们一味采取妥协、投降、逃跑的政策,致使贼卒在官府不管不问的情况下,兵力愈来愈盛。以黄潜善、汪伯彦为例,黄汪二人向来主张避害就利,这二人在政治、军事上百无一能,当高宗问及军事时,只会对战况东遮西掩。

三、宋代两淮地区兵变的特点和影响

繁多的兵变与民变成为宋代变乱的两个主流,从中国变乱史来看,兵变又是宋代变乱的一大特色。宋代两淮地区的兵变作为宋代变乱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

宋代两淮地区兵变的特点之一,就是变乱集团成分复杂。他们有的是军官,如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雷泽尉王善、寿州城西镇将李文谅与勇健军校孙同、沧州兵马钤辖丁顺、镇抚使郭仲威、御营使司同都统制范琼等。

也有的是兵卒,如亳州士卒、捉贼虎翼卒王伦、御营后军孙琦、真定府马军张遇、寿春卒丁进、丁进后军张胜、汤阴县射士张用等。军官和兵卒中也有部分是武装流民转换来的游寇集团,他们或是民间抗金武装、或是各地勤王军、或是被金人打败后溃逃的士兵。

两淮地区的兵变以南宋初年的数量最多。他们“跨据州县,递相屠掠,自余盗贼,千百万群,不可胜计”说他们成分复杂,是因为他们的组成成分除了军官士卒外,还掺杂着许多百姓和逃亡的溃卒。

他们在变乱的过程当中的所作所为,如烧杀抢掠、危害百姓的财产和生命等,不仅对社会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也对赵宋政权造成一定威胁。这些兵变团伙甚至还会以武力恐吓逼迫百姓入伍,从而壮大变乱队伍。

《李纲全集》记载:“不能节制其兵,动则溃,溃则盗,盗则招,招则官,反复循环,无有穷已。”

兵变者接受政府招安且谋得一官半职后,出于某种原因,出尔反尔,再次反叛。他们斡旋于宋政府与金人之间,一边接受宋政府加官进爵的优待,一边攻城掠地,私下与刘豫、金暗自勾结。

部分兵变团伙在行进路途中往往合兵,成为一股更大的武装势力。庆历三年五月,军卒王伦带领士兵在京东路的沂州发动兵变,杀死沂州巡检使朱进,在南下的过程中,不断有困苦农民加入到王伦的队伍,人数遂迅速扩至数百。他们逞凶肆虐,两淮地区如海州、泗州、楚州、扬州、泰州均未幸免于难。

这些时而投降、时而叛变的兵变团伙,他们深谙人多势众的道理,到处拉帮结伙,使变乱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不仅能够抵抗各种小贼小盗的骚乱,甚至还有撼动宋廷之势,这种团伙的危害,性往往比小兵小卒单打独斗所带来的危害,要大得多。

结语

两淮地区频繁的兵变给宋王朝带来很大损失,一方面,政府在调动军队平乱的过程中,不仅浪费兵力、物力,还要对止乱有功者进行赏赐,无形中加深了宋代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两淮地区的兵变威胁百姓生命,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宋朝统治。但宋代两淮地区的兵变始终没有摆脱其固有的局限性,故兵变的队伍终被宋政府平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