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湘江大桥,桥下是急流。

□陈晓丹

“我与洪水周旋久,无惧尔。”

6月以来,湖南进入洪水季,特别是24日早高峰,一场特大暴雨突袭长沙。面对洪水和持续暴雨,各行各业分工协作,超强响应,一场抗洪大战在“以迅应汛”中拉满战力值,挤爆热搜。

作为水资源丰富的省份,湖南千百年与“洪”共处,积累了丰富的抗洪经验,也逐渐养成科学应对洪水的现代意识。

那么,现代抗洪靠什么?如何在发展中凝聚底气与优势?

托起“生命之舟”,架起“安全之桥”。

首先依靠的,当然是历史形成的抗洪精神。

对于中国抗洪,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亲历1931年洪湖特大洪水后,曾感叹“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面前,男女老少在被洪水冲毁的旧堤废墟上努力修建新堤,工程进展之快是我从没见过的”。

事实上,艾黎笔下“苦干实干、战天斗地”的感人画面,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洪精神的映照,它刻在民族的基因中,时刻鼓舞我们在天灾面前绝不退缩,发挥人的韧性和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98抗洪、2020年南方洪涝,还是湖南今年特大暴雨,等等,解放军战士、消防官兵、联防队员、志愿者、普通百姓……无数人众志成城、坚韧不拔、勇敢逆行,以钢铁般的意志逼退洪魔,捍卫美丽的家园,共同书写出大写的“中国人民”。

现代抗洪更应有“科学响应”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科学响应”?

就是对响应级别、响应时间、响应方式、响应行动作出迅速有效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

“抗洪”先要“懂洪”,变单一抵抗为精准联合施治,才是现代抗洪的“王道”和科学方法论。

近年来湖南应对暴雨和洪水,逐渐形成可延续可拓展的经验,从应急处置到长期治理,从组织调动到联防联治,从响应速度到城市管理,都务实靠谱。党旗在洪水中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人民激赞”。

长沙地铁通过字幕、视频滚动播放实时汛情。李加诺 摄

6月24日,“一小时降下54个‘西湖’”的长沙最强降雨后,长沙的城市管理得到无数市民的点赞。

“点赞长沙速度, 两条地铁线下班就通了!”

“没想到,雨后一小时,长沙火车站就恢复畅通,清洁如初。”

“太感动了,交警在暴雨中全员上街,城市运转自如!”

暴雨侵城,“以迅应汛”,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提前部署,是省防指针对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的具体要求,长沙市防指率先编制的“极端暴雨应急预案”,是应急、气象、水文、资规、住建、城管、公安、交通、环卫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是湖南工程机械、大数据管理等科技与狠活的加持。

上下“一盘棋”的科学治理,正是湖南抗洪的最强“软实力”。

长沙各界积极乐观抗击特大暴雨。

与洪水共存的灾难观,折射现代文明的尺度。

洪水与海啸、地震、台风、火山爆发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灾害。湖南人“以迅应汛”,既体现“绝不躺平”的斗争精神,也体现一种顺应自然的灾难观。

从古代望洪兴叹、与洪水殊死搏斗,到今天与洪共存,是人与自然从博弈到和谐的转轨,是理性科学精神的回归。

所以我们看到,每到洪水季,湖南人乐观自若,以全民防灾对策体系应对狂风暴雨挑战,有速度有效率。并在灾后积极生产自救,不断总结经验,寻求地下管网、排水系统、应急管理的更优解。

抗洪注定是人与自然的永恒史诗。

科学响应,以精准的科学方法、理性乐观的科学态度,积极化解“洪水猛兽”的侵袭,是湖南抗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底气,也是科学辩证的发展优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