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华夏,五千年史册浩如烟海,正如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不乏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如持汉节不失的张骞,再如抗金的岳飞、抗元的陆秀夫、抗清的李定国,许多的英雄人物被我们铭记。然而小编要讲的是一段隐在史书中鲜为人知,却让后人可歌可泣的历史传奇。 这还得从《后汉书·耿弇列传》说起,其中有耿弇的侄子耿恭的一段记载,虽然文章十分短小,但从中可以得知一个汉家将士坚守孤城、汉军远征拯救孤军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就是不为人知的“大汉十三将士归玉门”。

王莽篡位时期内乱频发,原本偃旗息鼓的匈奴又卷土重来,重新夺得了部分西域地区的控制权。东汉王朝建立以后得以腾出手来重新收复西域,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汉军西征匈奴,车师等国归降,汉朝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我们的主人公耿恭此次随军西征,大军班师后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领几百守军驻守车师后王部金蒲城。 匈奴人生性狡猾,游牧骑兵机动性极强。果然,在大军班师后的第二年春天匈奴军队又卷土重来,目标就是先前归降的车师后王部,耿恭作为屯驻将领派出300人援救车师。结果显而易见,援军面对2万余人的匈奴骑兵全军覆没,车师也投降匈奴。 于是,匈奴调转矛头围攻耿恭屯驻的金蒲城,此时城中只剩200余名守军,情况十分危急。岌岌可危之时,耿恭用毒箭射伤敌军并告知“汉军的箭是神箭,中箭之人必出怪事”,眼见伤口溃烂的匈奴人信以为真,此时天降大雨,匈奴人心生畏惧,只得撤军。

耿恭知道军队数量占据大优势的匈奴人还会发动攻击的,于是他移师易守难攻的疏勒城。匈奴人堵住流经疏勒城河流的上游,从而中断了城内的水源补给,耿恭于是与守军挖井取水。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起初一直挖到35米时始终不出水,耿恭朝井跪拜,神奇地是水就从井中冒出来了。 耿恭与将士又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粮食问题又成了燃眉之急。由于明帝驾崩,国丧期间不得行军,疏勒城将士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成了孤城一座。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将士们只能割下铠甲、箭弩上的皮革用以充饥。耿恭与将士们共患难,虽身处绝境,但没有一个人想要投降放弃,仍坚守城池。 面对数十倍于汉军守将的匈奴骑兵,耿恭带领的200余汉家儿郎不放弃大汉一寸土地,哪怕是喝泥水、吃皮革,也没有任何动摇,凭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坚守疏勒城一年多,比之古希腊温泉关“斯巴达300勇士”也不输分毫。

转机出现在76年初,汉章帝即位,着手处理西域军务。朝堂上引发了一次争论,也就是要不要援救坚守孤城的耿恭,反对者无外乎是认为耿恭等人想必已经全军覆没,恐怕援军空手而归。但是,汉章帝最终听从了司空第五(复姓)伦的建议,派遣7000余人驰援疏勒城,深入敌阵援救孤军堪称古代“拯救大兵瑞恩”。

大汉军队兵锋所至,匈奴又是溃不成军,车师也再一次归附。耿恭与城中所剩士兵共27人得救,撤退时匈奴时来骚扰,最后到达玉门关的只剩13人,也就是大汉十三将士!衣衫褴褛、形如枯槁的十三位勇士使玉门关守将郑众大为感动,他上书为他们请功“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令人动容。 不为大汉耻!这五个字是大汉王朝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还是矢志不渝的苏武,还是坚守孤城的十三将士,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好的遗产。汉高祖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因“今得猛士兮守四方”而欣慰。 作者:池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