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瑶人被人称为“海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海上生活了一千多年,他们就生活在小船屋上,而船就飘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周边的海面上。按传统来说,他们也会上岸,只不过上岸是为了换取补给或者躲避暴风雨。可以说他们生于大海、长于大海,最后再死于大海。


巴瑶人潜水能力出众,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们都算是技术高超的潜水员,他们能潜到7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来获取食物。他们没有紧身潜水衣,也没有脚蹼,他们只需木制的眼罩和自制的矛枪。

巴瑶人每天超过5小时都会待在水里,他们一天能捕捉到1.8至16斤的鱼和章鱼。普通人平均潜水时间只有半分钟,但巴瑶人憋气的时长远超过半分钟,每次都能在水下憋气几分钟到十分钟才上岸。



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呢?其实并不是,这与他们的脾脏有关。

巴瑶人的进化

研究人员利用便携式超声仪拍摄了巴瑶人的脾脏图像,并对脾脏体积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巴瑶人的脾脏比平常人平均大了50%。

通常,当人们将脸浸入水中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跳速率减慢、四肢静脉收缩等,这是因为身体要将含氧血液输送到重要器官,而脾脏在延长自由潜水时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人体潜入到冷水中时,即使是短暂的时间,这种潜水反应也会产生,脾脏的这种收缩通过将充氧的红细胞注入到血液循环中来增加氧气浓素,增加幅度高达 9%,从而延长了潜水时间,从而协助身体在缺氧环境中存活下来。

所以,高水平的潜水员要提升他们在水下的时间,唯有坚持训练,以期提高肺活量或增加体内红细胞数。然而,以深潜能力闻名的巴瑶族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演化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使脾脏扩大。

即便是平时不参与潜水捕鱼活动的巴瑶族人,也是如此。这表明了巴瑶人已经进化出来了不一样的特质,而这种脾脏变大的生理特征,作为能够能够代代遗传的特征,与调控脾脏尺寸的基因PDE10A相关。

科学家认为,PDE10A基因控制着甲状腺激素T4的水平。他们经遗传上的适应后能够增加甲状腺激素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脾脏大小。人们已在小鼠身上证实甲状腺激素和脾脏大小是相关联的。如果通过遗传手段使得小鼠缺乏甲状腺激素T4,那么它们的脾脏会急剧缩小,不过注射T4就可逆转这种效果。



很多人就可能会好奇,人类不是已经完成进化了吗?为什么巴瑶族人在海上生活千年就可以进化出这种生理特征?

地球上还会出现“新人类”吗?

实际上,巴瑶人的进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事实上,人类一直处于进化当中,而在不同环境生存的人类也会进化出不一样的特质。

例如大多数藏族人身上就携有一种突变,这让他们可以适应高海拔地区中稀薄的氧气。而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也适应了日常饮食中摄入大量的脂肪。这意味着日常的高脂肪饮食,并不会增加他们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生活在海上的巴瑶人同样因为生存环境的原因,进化出来了更大的脾脏。

巴瑶人不适应现代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捕鱼为生的巴瑶人却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巴瑶人就像世界上许多游牧民族一样,他们身上有太多的神秘主义,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因此他们受到了外人的猜疑他们也面临着周围群体的诽谤与污蔑。

除此之外,因为常年在海上生活,传统巴瑶族人一旦踏上岸边还会有一种“晕陆地”的不适应感。而这份不适,除了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贫穷、落后和文盲让他们受到了周围居民的偏见和歧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并不喜欢陆地的原因。



政府的一些项目迫使许多像巴瑶人一样的海上人群都上走上陆地,但巴瑶人是没有国籍,没有身份,这也让他们在走上陆地之后难以生活,许多的巴瑶人由此做起了游客的生活,见到游客,乌泱乌泱的巴瑶族小孩便会主动靠近,讨要着零钱或零食。又或是兜售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鱼虾。这一切,都让巴瑶族人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差,他们的形象也从当初的淳朴、自由变成了贪婪、短视。



可以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巴瑶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消失。巴瑶人浮在海上的船屋维护起来也变得更难,在现代社会,巴瑶人究竟会走向何方,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我相信,在现代文明的碰撞下,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巴瑶人也在不断改变,重新构建新的生活方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