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福建省2024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台海网6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今年全国高考,福建省使用的是新课标I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昨天上午11时30分,随着第一门语文科目考试结束,福建省2024年高考作文题正式公布。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中出现人工智能元素,考场外也随即开启了一场“AI团战”,热心的围观群众纷纷开启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字节豆包等AI大模型,轰轰烈烈生成AI大作文,与考生共同迎接高考的挑战。
AI作文“团战”
每位考生都要绞尽脑汁才能完成的高考作文,AI模型在3秒内就能快速生成。那么,AI写出来的高考作文,到底是“精品作文”,还是“废话文学”?
这次,我们“请”到了人工智能“考生”现场写作,并请厦门的一线语文教师对AI作文进行点评。
“AI考生”1 ChatGPT
《问题会随着科技进步而减少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得到了快速的解决。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在我看来,科技的进步并不会让问题减少,相反,它可能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并催生我们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首先,科技的进步往往是解决现有问题的结果,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找所需的资料,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问题。然而,随着信息量的爆炸,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等新问题随之而来。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仅没有减少问题,反而增加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展示出了强大的能力,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完成复杂的任务,如医学诊断、自动驾驶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伦理、隐私和安全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如何在决策中避免偏见?个人隐私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得到保护?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被恶意使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推动法律、道德和技术的共同进步。
此外,科技进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使得我们能够提出更复杂、更深刻的问题。以科学研究为例,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我们能够观察到更微观的粒子运动,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研究更复杂的生物机理。这些进步不仅解答了许多原本未解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例如,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宇宙大爆炸的起源、生物进化的深层机制等,这些问题的答案仍在科学家的探寻之中。
最后,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过去,人类面对的是如何解决温饱、生存等基本问题,而现在,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公平等更高层次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我们不仅关注现实问题,还开始探索更具哲学意义的终极问题,如意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道德的界限等。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问题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增多、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和对自身存在的深入思考。正是这种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这些新的挑战,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寻求更全面、更深刻的答案。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科技的浪潮中不断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AI考生”2 文心一言
《问题之海,智慧之舟》
在互联网的波澜壮阔中,人工智能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只需轻触指尖,知识的海洋便汹涌而来,答案如同星辰般密布在无尽的夜空。然而,当我们享受着问题迅速得到解答的便捷时,不禁要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
或许,从表面看,问题确实在减少。搜索引擎的每一次点击,都像是向宇宙发出了一束光,而答案则是那遥远星球的回音,迅速而准确地传递到我们的耳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而是我们获取答案的方式变得更加高效。如同古人仰望星空,我们依旧对未知充满好奇,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工具去探索那深邃的宇宙。
问题的减少,并非真的减少,而是被更高效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深化对世界的理解,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边界。人工智能的应用,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剑,劈开了困扰我们的迷雾,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种挑战:我们是否会因为过于依赖技术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利用技术解决问题,更要学会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些巨人,正是我们前人提出的无数问题。他们的问题,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此外,我们还要明白,有些问题,是技术无法完全解答的。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思考。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数据和信息,但真正的智慧,却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因此,我们的问题并没有减少,只是变得更加深入、更加复杂。我们需要用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问题,用更加深邃的思考去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最得力的助手,帮助我们跨越重重难关,最终抵达智慧的彼岸。在这个充满问题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探索者。让我们用好奇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用勇敢的心去面对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问题之海中乘风破浪,驶向智慧的远方。
“AI考生” 字节豆包3
《问题,因思考而常新》
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当下,似乎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迅速找到答案。知识的获取变得如此便捷,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问题是否真的会越来越少?
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许多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今能轻松解决。比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概念,只需动动手指,答案便跃然眼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会减少,相反,它可能会引发更多新的问题。
科技让我们能更快地解决已知问题,但也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未知的领域。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门,每一扇门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待解的谜题。我们知道得越多,便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细节,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原理,都可能成为新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再者,科技虽然能提供答案,但它无法替代我们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依赖现成的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应仅仅是知道了答案,更应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比如对于科学理论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记住公式和结论,更要去思考这些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假设和局限。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新的现象和问题时,运用所学去分析和解决,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已有答案。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寻求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并非简单地通过搜索就能找到答案,它们需要我们汇聚众人的智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进步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每一个伟大的发明、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无不是源于对问题的执着探索。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引发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对光速不变的思考开启了相对论的大门。正是这些勇于提问、善于思考的人,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边界不断拓展。
所以,在这个看似答案随手可得的时代,我们的问题不应减少,而应更加丰富和多样。我们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善于从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质疑和反思既有答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让我们珍惜每一个问题,因为它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我们走向智慧的桥梁。问题,因思考而常新,因探索而永恒。
高考作文题点评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解读
试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
昨天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随即对外发布试题解读,即说明命题的用意,其中对于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这样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厦门语文名师点评
鼓励创造性的自我阐发与表现
厦门语文名师评析说,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引导青年关注自己的社会成长与精神成长。2024年全国高考Ⅰ卷的作文命题关注“人和科技”的话题。这次聚焦仿佛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所说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一样,应势而生,喷薄而出。
文题简洁,不旁枝斜逸,不枝叶纷披,深得闻一多先生在《匡斋尺牍》中所说的“多一字不如少一字”的命题真谛。命意敞豁,立足现实,直面未来;尊重考生,不预设观点。它提供一个包容众多个性、众多展望的公共话语空间和思想平台,鼓励考生进行创造性的自我阐发与表现。
两年来,人工智能更新迭代,神速发展,社会处于大创造大改变的时代奇点前夜。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见证而有自己的悟证。要回答文题的时代之问,有三种立场供参考,即立于历史的立场、立于人性的立场、立于时代与使命的立场。
一线老师点评AI作文
一线老师认为,今年AI写的高考作文比去年好多了,不过仍无法避免语言华而不实、内容相对空洞,缺乏思维深度、缺少“人情味”等缺陷。
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但没有多种要素的思辨和系统性的建构
一线语文老师认为,AI写出的作文,语言通顺流畅,逻辑清晰,就人工智能来讲,“能写成这样的水平已经算很不错了”。至少没有病句,推理或结构演进的过程,有时候比一部分学生做得都清楚。
该老师说,AI能运用一些基本的修辞,比如擅长引用比喻,但AI对人类社会生活、个性化参与或自身问题的广泛关注、反思是很难做到的,其语言没有感情色彩,没有共情。
虽然段落间的逻辑清晰,但段落内部没有涉及精细化构思、推演,也没有人类、时代等多种要素的思辨和其他复杂的系统性的建构。
AI作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粗看并无问题,但由于AI大多时候总是从数据库抓取使用频率较高的内容,就会显得比较平庸。还有很多文字是无效废话,显得空泛。
该老师说,如果放在平时,这些AI作文大概能达到基础水平,也就是40多分。
“平面感”太强
没有人的素养构成的历史感和思想感
通读几篇AI作文,另一位语文老师说,AI作文的“平面感”太强,由于生成式数据是基于它所拥有的数据资料,它能做到条理清晰,有层次,有正反分析,但引用的数据材料能说到的只是现在的时事、利弊,并没有人的素养构成的历史感和思想感。
换句话说,AI作文没有历史的纵深,没有人性的深度,没有哲学层面的关照,没有涉及到应试作文中任何一个问题所隐藏的潜台词,即作者对这个看法的背后,所应该有的态度和对策。那种凸显文章力度的思想的纵横感、力量的崛起感、情感的感染力都不如有较高水平的人类。
尤其是无法写出人类面对人工智能的复杂的心理,那种迎而又拒,欢喜中害怕、拥抱中忐忑、得到中的恐惧。这种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才关系着真正的深刻,也是唯人类所能体察出来的实情。
总的看来,目前AI生成的作文整合层次较低,还没办法有机地把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做结合,缺乏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以及宽幅视野的思维。不过,若按高考作文打分,这样四平八稳的AI作文基本能达到47分。这种内容的作文,如果搭配工整的书写,打到50分以上都有可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