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文明最悠久且互为邻国的两个国家,你知道中国和印度之间贸易往来最受欢迎的商品分别是什么吗?

闭关封国是中印两国曾经都遵循过的古老国策,却也因此遭受过历史创伤。到了国际贸易联系越来越频繁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必须应对的发展大势,本就国土接壤、关联密切的两个人口大国更是在其中贡献了不少贸易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同迎来新时代的中印两国早早就确立了牢不可破的外交关系。在如今我国“一带一路”经济蓝图的倡导下,两国人民的经济往来更是迈上了新的台阶。

文明古国的时代际遇

中低纬度依河近海的平原地区,这是地理教科书里对于容易形成人类聚落社会的区域描述。世界历史学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址,也无一例外全部遵循这一规律。

其中,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出了我们南北一家的华夏文明,而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恒河平原上的古印度比我们的历史还要早五百年。

由于大山大河的阻隔,两大文明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碰面直到公元一世纪才到来。那时的中国处于东汉王朝统治时期,距离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通使西域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也初显成效。

除了经济贸易,两个国家在初遇时最深刻的交流是宗教文化。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在太史公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记录了中原王朝对这个南部邻邦的第一个汉语译名——“身毒”。身毒人跨越雪山高原,沿途把佛教的宗旨传给了藏族和汉族百姓,而那些深入大汉皇都洛阳的身毒佛教信徒们,甚至受到了中原王朝核心权力中枢的欢迎礼遇。

汉明帝时期,在两国官员和佛教大师的主持下,洛阳城内建起了汉传佛教的第一座寺庙——白马寺。而这座已经历世近两千年的建筑,也就此成为了中印历史友好交流的最初见证。

大汉之后,华夏一族的下一个盛世时期在隋唐两代到来。彼时的中原大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璀璨,而且对四面八方的其他文明也极度包容开放。任何国家都有资格来到我们的国土上交流学习,中原王朝也经常派使者前往他国沟通联系。

这其中,就有一个虔心诚愿的和尚,他不顾万里征途道路艰险前往古印度求取佛教真经。归来后,他根据沿途所见所闻写成一本千古著作《大唐西域记》,他的故事也被后世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改编成另一本名著《西游记》。

这位对两国文化交流贡献突出的得道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行第一人玄奘法师。

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玄奘法师这样的文化交流使者,才使得中印两国的联系虽历经风雨却从未中断。

可是正如前文所说,由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策,我们与印度两个国家从盛极一时的文明古国,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眼中固步自封的落后农业国。很快,中国与印度的大门就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也被迫卷入了资本市场的全球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无数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陆续取得主权独立,世界秩序重新建立,中国与印度也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摸索前进。

中印贸易的大宗产品

如今,中印两国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的重要经济体,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中分列第二和第四位,而且是著名国际组织、世界新兴市场主体金砖国家的初始成员国。

这不是简单的地位介绍说明,而是由此引出中印贸易的重要意义。这就好比一个班里的学生,如果只是两个差生在一起交流,那么不用问也知道他们聊的肯定不是学习。

可如果是两个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在一起交流,不仅对于他们彼此来说是一种提高,对全班同学的学习氛围也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现在,中国和印度就是“地球班”里这两个好学生,我们之间又在互相交流着什么呢?

我们先从印度的角度出发,在2023年,中印贸易额接近一千四百亿美元,这使得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对外贸易的最大合作伙伴。当然在这项数据中,中国和美国的位置是来回波动的。

在印度进口中国的前十大商品中,几乎全部都是属于高新技术类。其中排在第一的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也就是我们在办公室里常用的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各种现代电子服务器里的核心处理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疑惑,印度这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产业不就是电子软件技术吗?怎么还需要从我们国家大量进口呢?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印度虽然号称是世界软件工程产业大国,但是他们国内的软件公司实际上都是欧美企业派驻的外包公司。它们的运作模式是欧美公司来到印度,租赁印度的地皮、聘用印度的人才,研发生产之后的产品再由公司总部通过别的经销商卖往世界各地。

换句话说,不管印度人把软件行业做得再怎么出色,到头来也不过只是给欧美公司打工,并不是自己的民族产业,对于买卖销售问题更是没有话语权。

就像现在全世界各个尖端领域企业的印度高管一样,即便位高权重一呼百应,也很难真正为自己的国家拿回什么。

而另一方面,就算是印度自己的软件产业,产值产量都能得到保障。可是在国际贸易中,某种货物需不需要进口,并不是只看你缺不缺那么简单。

这就要说到我们国家从印度进口的大宗产品中,除了工业所需的金属矿产资源,还要稻谷大米等农作物。

如果不加以解释,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货物就更难以理解,毕竟我们本来就是世界产粮第一大国,光是稻谷的种类就有五百多种。南至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中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所以,我们从印度进口农作物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

我们可以不缺进口,印度却急需出口,否则大量卖不出去的农作物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印度可以以某种中国滞销品的进口为交换代价,让中国这个同样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帮助他们消化国内过剩的粮食作物,这才是现如今国际贸易中经常出现的规律性协定。

反过来也是一样,印度需要我们国家的高新科技产品,我们不愿意只在价格上达成协议,还要他们在进口这类货物的同时,帮助我们解决其他的滞销品问题,使得中国市场上的资金和商品充分流动起来。

通过中印两国互相进出口的大宗商品我们不难看出,这对于两国来说其实都是双赢的局面。

国际贸易不只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双边买卖,更关系到每个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战略。

如今,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冲突仍未停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中,拥有安全稳定的贸易伙伴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和印度以数千年前的文明古国作为起点,如过去的历朝历代一样把握住时代赋予的特殊际遇,追随“一带一路”的伟大经济蓝图,共同创造属于两国三十亿人民的美好未来,这才是中印贸易最大的意义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