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给游客带来更加便利、美好的旅游体验,是管理部门和景区的共同责任。
519日,游客在江苏苏州山塘街观光游览。图/新华社
新京报社论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文广旅局发布消息:除部分重点景区和博物馆外,苏州全市其他A级景区、文化场馆取消实名预约。未列入预约清单目录的景区景点线下人工售票、线上或现场扫码购票等环节,不再要求游客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不难想象,暑期旅游旺季将至,景区和博物馆预约难、抢票难问题又会密集爆发,“抢票”成了人们旅游前的“艰巨任务”。苏州此举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游客便利度,也因此赢得了广泛好评。当此之际,取消门票预约能否大范围推广,也值得探讨。
门票预约,是通过游客提前向景区表达意愿和提交信息,引导和控制游客流向,既满足承载量的控制要求,又为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具有明显的管理优势。事实上,从预约制在敦煌莫高窟的成功实践,到为全国各地景区广泛采用,景区预约制已经探索完善了近20年。
当前,对于预约制进行调整的呼声渐高,是因为在实施预约制过程中表现出与实际情况的一些不适应,引发了对预约制优化的反思和调整。比如,预约制下,头部景区的承载力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分流目标很难实现。
再如,游客相对较少的景区,反而因预约给游客增加了阻碍和麻烦。而有的景区承载力有余,却也因为预约的机械规定使得一些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考虑到这些情况,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通知要求,“推动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预约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搞一刀切,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游客参观游览需求”。
与之相呼应,2023年上海已有众多景区景点及文化场所取消实名预约制。而到今年五一前夕,北京的大部分景区都已是线上预售和现场窗口售票并行。此次苏州的行动,也是对预约制的适时合理调整。
可以看出,形成预约制共识的关键在于,能更好地满足景区承载力的控制要求,避免“人满为患”,以游客为中心提升服务,给游客更加美好的到访体验。因此,所有关于预约制的讨论,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标准展开——有利就继续坚持完善,反之则需适时调整,甚至是马上行动起来。
更需明确,预约制也并非万能,一些问题就超出了预约制的能力范围,或者根本就不是预约制应该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游客对于头部景区的强烈偏好等。
同时,也不能冀望一种预约模式适用于所有场景,而应更具针对性。对承载力严重不足的头部景区,预约制可能需要坚持下去,但也不妨在模式、程序和技术支撑等细节上有更多优化;对于承载力有较大余量的景区,则有必要在预约制之外,探索更有效、更实用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无论是否保留预约制,以游客为中心都是精细化管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游客也应该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度和主导权。
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现实行动,已经在此方面打了个样。放开之后,也许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信息获取挖掘能力的变化,流程需要调整,精细化管理要求更高等。但这些显然都是可以有所预判和准备的,不应成为预约制改革的障碍。
事实上,大部分承载有余力的相关景区都可以尝试现场购票常态化、预约作为例外补充的方案,为游客保留一份随性和浪漫。热门的头部景区,也可以进一步挖潜,比如探索更长开放时间、更多开放空间的可能性,充分满足游客需求。
当然,与之同样重要的,还有共识下的快速行动。无论如何,尽快给游客带来更加便利、美好的旅游体验,是管理部门和景区的共同责任。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