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塑造的武侠世界中,只有两种人能够站在武林之巅,一种是运气格外爆棚的天选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主角”,他们往往能够在各种奇遇中练成某些神功,甚至都无需费什么功夫就能够成为绝顶高手。 另一类则是凭借对习武的一腔执念而苦心钻研武功的人,这类人也被称为武痴,对于他们而言,运气不够,只能靠努力来凑,而这类人,通常结果都不会太好。

而《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类武者,他的确是主角,但书中几乎没有描述他的习武过程,尤其是与他那两位义弟段誉和虚竹相比,他是没有什么奇遇的,所以他应该被归类为武痴一类的角色,不过这就怪了,书中被冠以“天龙四绝”的四位高手中,有三人都遭遇了“武学障”,为何萧峰却没有因那武学障而走火入魔? 一、扫地僧与武学障之说 书中的“藏经阁大战”其实都算不上是一场大战,毕竟天龙四绝中的萧远山、慕容博都几乎没有出手,而扫地僧又过于强大,形势是一边倒,这段剧情更像是扫地僧的个人秀,不过这个角色身上值得注意的不仅仅只是他的武功而已,还有他提到的武学理念,也就是“武学障”之说。

那萧远山、慕容博都在少林寺中潜伏多年,修炼了不少少林武功,而鸠摩智也凭借小无相功催动天下武学,也将少林七十二绝技学了去,这些神功固然能够提升他们的实力,但在扫地僧看来,它们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无形之中伤害着习武之人。 关于“武学障”,扫地僧是这么说的:“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这就怪了,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都因痴迷于习武而受困于“武学障”,那萧峰同样能将各路神功使得出神入化,他自然也是武痴,为何他没因那“武学障”落得一身病痛? 二、饱受困扰的三绝 不妨先看看除了萧峰之外的另外三绝到底都因习武惹来了什么麻烦。 先看鸠摩智,他极为自负,对那扫地僧的说教显得有些不耐烦,于是对扫地僧发起了偷袭,而扫地僧则不紧不慢的说出他的问题:“明王若只修习少林派七十二项绝技的使用之法,其伤隐伏,虽有疾害,一时之间还不致危及本元。可是明王此刻‘承泣穴’上色现朱红,‘闻香穴’上隐隐有紫气透出,‘颊车穴’筋脉震动,种种迹象,显示明王在练了少林七十二项绝技之后,又欲融会贯通,将数项绝技并而为一……”

果不其然,到了西夏驸马大选一役,鸠摩智走火入魔,若不是王语嫣歪打正着咬到他的穴位,而段誉又吸走了他的内力,只怕明王性命不保。 接着看萧远山和慕容博,他分别指出了二人身上面临的问题,身体各处穴道的病痛症状都如他所说,二人一听顿时便惊了,而后二人被扫地僧轻松点化,多半也是被扫地僧的那番分析给说服了,这老僧的“武学障”之说的确不假。 不过也正因为他提出了这一观点,一旁的萧峰就显得十分奇怪了,他为何丝毫不受“武学障”影响? 不妨看看距离《天龙八部》时代百年之后登场的老顽童周伯通的说法。 三、周伯通的说法 周伯通在桃花岛与郭靖谈及老一辈五绝初次华山论剑的往事时,那郭靖表达出的家国情怀是让老顽童钦佩不已,于是老顽童便发出了这么一番感慨。 原著道:“师哥当年说我学武的天资聪明,又乐此而不疲,但一来过于着迷,二来少了一副救世济人的胸怀,就算毕生勤修苦练,终究达不到绝顶之境。当时我听了不信,心想学武自管学武,那是拳脚兵刃上的功夫,跟气度识见又有什么干系?这十多年来,却不由得我不信了。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师哥已经逝世,否则他见到你一定喜欢,他那一身盖世武功,必可尽数传给你了。” 这便是问题所在了,无论是萧远山、慕容博还是鸠摩智,他们的武功是极高的,但他们都只是自顾自的习武,都没有救世济人的胸怀。

而萧峰则不同,他固然也痴迷于习武,否则不会达到书中呈现的那般高度,但他始终也心怀天下,他习武从来就不是为了自己,一开始他身为丐帮帮主时是为了大宋子民,后来他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则是为了天下苍生,萧峰虽是个莽汉子,但身上的佛性却也是极高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又如何会因那“武学障”而走火入魔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