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573年,陈振龙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农家子弟,却好学不倦,后来中了秀才,做了个小小县官。陈振龙继承了父亲的文思敏捷,更加勤奋,但好强脾气重。每每遇到不顺心之事便大发雷霆。
       在那个注重规矩礼数的年代,这样的脾性让许多人不敢接近。可细细打量,你却能从他双眸中看到一片澄澈——那是他本性中的耿直与执着。
       在乡试落榜后怀恨在心,和一群热血青年下南洋谋生。二十年来风风雨雨,他锻炼出一副忍辱负重的钢铁意志。每每碰壁,都能忍气吞声,继续奋勇向前。


       万历的晚景,其实并非那么灰暗
       在海外二十年间,陈振龙也时常念念不忘家国。他性格热忱,每每听说国内又一场灾荒,总是悲痛不已,彻夜难眠。白天也时常出神,想着老家那熟悉的田野、村里的邻里亲友,如今都在经受何等的水深火热。
       有时夜深人静,他会独自一人坐在甲板上,遥望大海那边的家乡。心中思绪万千,恨不得长出一双巨大的翅膀,飞跃重洋而去,解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1620年,他在菲律宾当地发现一种叫“番薯”的植物。这种植物产量高、易种植,是当地原住民的主食。殖民当局却严刑拷打,死守着这种珍贵的种子。陈振龙心急如焚,先后找人暗中接触了五六个土著向导,都被当局的探子发现抓走。


       殖民者更加严密监视,陈振龙连番薯长什么样子都很难再见到。终于有一天,当局疏忽大意,陈振龙抓住机会,假装醉酒在街上乱晃,趁机摸进了原住民的番薯地,挖了几株种薯隐藏在船上运了回来。
       一路风雨兼程,回到故乡已经是三年后了。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陈振龙隐居村野,用心培育这些珍贵的番薯。白天在田间细心耕作,晚上便搬出番薯检查生长,生怕有任何差池。


       然而历史并不像常人以为的那么绝望。当时的明朝末年,并没有那么黑暗。明熹宗管理朝政,弘治以来的弊病得到很大程度的整治。大礼议和阉党在皇帝的镇压下也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整个王朝在短暂的动荡之后,又重拾昔日的光辉与繁荣。皇帝重新掌控大权,贤能之士也得以施展抱负。朝中渐渐派系林立,互相检举,形成制衡。皇帝也逐步收回对阉党的信任。


       地方上的贪污问题由各级监察机构严厉整治,任人唯贤的风气也有所恢复。其实与其他地方相比,明末的危机并不算特别严重,甚至相对缓和。南北局面基本稳定,东北女真尚未形成真正威胁,倭寇也被明军击溃于海上。
       虽然还会有地方暴动,但也很快就被镇压。这些反映出,当时王朝的实力并未衰竭。恰恰相反,明朝正处于短暂的复兴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后来的大乱,明朝仍有转机和希望。


       高产番薯的推广之始,百姓有救矣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振龙将心血培育出的番薯种子分给了亲朋好友。一时间,村里的田野里开满了红红的番薯藤。那妖娆的红,在绿油油的田埂之间分外夺目。丰收的喜讯也很快传开——这种番薯果真异于寻常!
       陈振龙将第一批丰收的番薯分给了乡邻,百姓们都大吃一惊。这番薯个大肥美,满身通红,切开还冒着热气。更妙的是,再难的地块也能丰收。一次植下,三季可收,光一个藤就能收上百斤。比起往常的粮食,简直是翻了几十倍的产量!村民们品尝过这异域美食后无不赞不绝口,连小孩子也争相要多吃几块。


       很快,陈振龙就成了当地的人气偶像。村民们争相向他讨要番薯的种子、藤穗与栽培方法。甚至村外的邻里也闻讯而来求种。一时间,番薯在乡间传播开来,田产丰盛,百姓们没有了挨饿的心惊。孩子们脸上多了红润,村里也多了欢笑。
       就在此时,天下变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焚煤山。清军入关,但很快被南明割据势力击退。在这样的战乱中,陈振龙也不得不四处躲避。家破人亡,田园刀兵蹂躏。一时之间,高产番薯的传播也不了了之。


       五世孙陈天寿梦想圆满,番薯全国种植推广
       但陈振龙的心愿并未就此止步。1662年,陈振龙在世时,其五世孙陈天寿已经长大成人。少年陈天寿继承了老人的心愿,发誓要让番薯在全国传播,造福千万百姓。他具备老人的耿直与执着,却没有那暴躁的脾气,反倒温文尔雅。
       这让他在推广番薯的过程中,广结善缘,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与支持。清朝此时基本统一天下,但战后疮痍满目。陈天寿带上老人几代心血,踏上了番薯传播之路。不远千里,他先回到老家,找出藏在地下的珍贵番薯种。


       用三年时间培植出大量优良种薯与嫁接技术。1665年,他携带这些心血结晶,长途跋涉来到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年来,战乱不断,百姓们正是食不果腹、荒年连连。
       高产的番薯一传开,立时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村里的瘦弱老人和孩子很快就脸上有了血色。很快,番薯就在这些地方形成规模种植,成为重要的副食品,供不应求。丰收的消息也传入京城,引起朝廷极大重视。


       1736年,乾隆登基不久,便颁布上谕:大力推广番薯等新型作物,努力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计民生。朝廷的推动加快了番薯在全国的传播。当年冬天,万里河山皆被番薯的红妆点亮。很快,高产番薯就遍地开花,丰收的喜讯也从各地传来。
       山高水长的边陲小村,也不再有荒年之忧。陈振龙的心愿,通过五世孙陈天寿百般奔波,终于在这个大清盛世见证实现!如今每年丰收,妇孺皆知是万历英雄陈振龙当年孤身闯荡,换来千百万人的衣食无忧。


       结语
       陈振龙之于高产番薯的推广,犹如神农氏之于谷物的发现。他以一己之力,扭转数百万人的命运轨迹。使中国从此告别万历以来的天灾人祔,走向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他用一根藤,拯救了千万条命,真可谓千古一代的民族英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