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小区的电梯投入使用年限越来越长,电梯故障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住宅小区电梯普遍存在维保不到位、故障维修不及时的问题,困扰着广大业主。而引入保险机制,则可以前置解决潜在的问题。6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关于电梯保险各地监管频频释放政策利好。各地监管指导保险机构丰富保险产品,引导开展电梯保险模式创新试点。不过,实践中住宅电梯维修商业保险普及率并不高。业内专家表示,当前电梯保险投保主体不明确,产品设计不科学也影响了普及率。

电梯保险迎政策礼包

“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电梯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垂直交通工具。但一些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由于使用年限长,电梯事故时有发生,个别存在安全隐患,相关保险的推出迫在眉睫。引入保险机制,也能解决电梯维保不到位等问题。

电梯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关于电梯保险各地监管频频释放利好政策。具体来说,6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表示,指导保险机构丰富保险产品,加强事故预防和保险理赔服务,支持延长电梯大修改造周期,积极发挥保险在老旧住宅电梯治理中的保障作用。鼓励聚焦房改房、安置房等,优先推广“保险+服务”电梯综合保险。6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印发《住宅电梯安全保险服务工作办法》,要求保险机构按照“服务民生、惠民微利、公平持续”的原则,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对投保电梯进行体检,出具电梯安全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厘定投保电梯保费,匹配保障额度,向投保方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险建议。

除了金融监管的鼓励和支持,4月末,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引导开展电梯保险模式创新试点,优化承保服务内容,及时化解社会纠纷矛盾,配合相关部门加快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参保试点,有力保障电梯运维费用。

普及率有待提高

尽管监管政策一再鼓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电梯保险的普及率并不高。行业交流数据显示,目前电梯责任险投保率仅在30%左右。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电梯保险多是责任保险,指被保险人所拥有或管理的电梯在运行期间造成乘客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毁的经济赔偿责任。此外,也有保险公司推出了“保险+服务”模式,提供电梯一揽子保障。

缘何电梯保险普及度低?康德智库专家、上海大沧海新闵律师事务所律师任明飞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投保主体不明确是电梯保险普及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电梯的制造、安装、使用和管理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包括电梯制造单位、电梯所有权人、电梯实际管理者、电梯维保单位等。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对于由谁对电梯进行投保尚无明确规定,导致各方对电梯安全管理重视不足,也没有转嫁风险的意愿,更加不愿主动参与电梯责任投保。

除了投保主体不明确,电梯保险的产品设计也有待完善。任明飞指出,目前电梯责任保险普遍存在保障范围不全、保险服务错位等问题。例如,电梯责任险只提供对电梯乘坐人保障的第三者责任保险,而电梯安装、改造、维保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却得不到保障。此外,电梯责任保险普遍采用“谁投保,谁受益”的模式,如果因投保人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责任造成的事故损失,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产品设计上的问题使得电梯责任保险无法全面覆盖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影响了其普及度。

风险减量降低风险成本

近两年,关于电动车进入电梯后起火等新闻屡见不鲜,电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政策指引下,电梯保险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又该如何把握市场机遇?从产品设计的角度,任明飞认为,险企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优化电梯责任保险的产品设计。例如,扩大保障范围,覆盖电梯安装、改造、维保等过程中的风险;调整保险服务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此外,险企可以推广“保险+服务”模式,通过提供电梯安全评估、维保监管等服务,降低电梯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风险减量服务是近些年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抗风险能力、降低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任明飞认为,险企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对电梯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这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提高险企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