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现实题材家庭剧《》登陆CCTV-8电视剧频道、腾讯视频。剧集改编自王蒙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以退休文学系教授沈卓然的晚年情感探索为主线,串联三代人在爱与成长中的价值碰撞。该剧自开机起便因“老年相亲”这一独特视角引发关注,被视作继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后,金牌制作人黄澜对“人生下半场”命题的深情续写。

剧集以“轻喜剧”为表,以“生命沉思”为里,在幽默与沉重间寻找平衡。开篇葬礼上,亲家母手机突放《好日子》铃声的荒诞场景,奠定了剧集“笑着谈生死”的基调:既不回避老年丧偶的哀痛,又以生活化的喜剧冲突消解沉重。这种叙事策略贯穿全剧,在笑声中暗藏对代际沟通的反思。

剧中,沈卓然先后与四位性格迥异的女性相遇:善解人意的护士长连亦怜因房产问题与他分道扬镳;知性淡然的女科学家聂娟娟因癌症复发选择不告而别;工会主任吕原为人热情但性格强势,显得有些咄咄逼人;酷似发妻的乐水珊则提出了让他为难的要求。这些或浪漫或现实的情感经历,推动了沈卓然对自我价值、家庭关系及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也让观众看到老年情感市场的多元面貌。同时,《我的后半生》辐射中年子女的婚姻困境、隔代亲属的观念差异,勾勒一幅当代中国家庭的情感全景图。

在叙事结构上,剧集采用主线串联、支线交织的叙事逻辑。主线以沈卓然的四段相亲为章节,每段感情对应不同的现实议题:物质考量、生命伦理、性格博弈和情感本质。支线则围绕中年夫妇沈青与刘丽娜的婚姻倦怠、女儿沈黛对亡母的执念、孙子辈对祖父的理解与支持展开,三代人的情感线如涟漪般相互激荡。

剧集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精微捕捉增强感染力。比如,沈卓然家中始终悬挂的亡妻遗照、整理得一丝不苟的书信手稿,这些符号化的物件,诉说着未被时间冲淡的思念;而他为每位相亲对象手写的情诗、在公园长椅上与老友的深夜对谈,则将知识分子的浪漫融入日常。

剧中还大量运用南京街巷、社区合唱团等生活化场景,配合方言俚语与烟火气十足的对话,让抽象的情感议题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日常,既保有现实主义的质感,又不失浪漫主义的温情。

如果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是用戏剧化冲突展开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洞察,那么《我的后半生》则是以细腻笔触描绘生活。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当下,《我的后半生》将镜头对准银发群体,打破“老年人不需要爱情”的刻板印象,是一次对社会观念的温柔叩问。剧集并未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注重呈现生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传递 “理解与包容”的核心价值观。正如片尾字幕所言:“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敢开始的犹豫。”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

图片:豆瓣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