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宋宁华)今天是浦东开发开放34周年纪念日。1990年出生的上海卓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道雨和浦东开发开放“同岁”,在浦东张江创业,专注康复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我们公司在六七年前搬到浦东,与浦东共同成长;浦东的创新基因,让我们在这块沃土快速成长。”

图说:创新始终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驱动力。浦东新闻办供图

浦东开发开放,从来不只是浦东的事。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曾遇到“新区”还是“特区”的起名争议。最终决定选择“新区”,是基于对当时国情、市情作出的实事求是判断。因为新区和经济特区不同,经济特区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像“核聚变”;而浦东是“核裂变”,要释放能量。这也意味着浦东开发开放走上一条不依靠国家特殊政策,而是自主改革的新路。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话语言犹在耳,30多年来,浦东已从阡陌农田发展为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城区。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化面临新挑战,“站在地球仪旁思考”的浦东,被寄予更多期许、厚望。踏上新征程,“浦东号”仍需乘风破浪。

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科学城、引领区……一项项国家战略任务彰显浦东“试验田”的场效应;尤其是去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年以来,一系列新政策密集出台,释放出中国更大力度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的强烈信号。去年6月,《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落地,仅1个多月后就推出的首批制度创新举措,再次领全国之先。去年11月,《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率先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等举措,有利于浦东对标国际规则,抢占全球数字经济等赛道高地。今年1月,《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公布,强调要加大规则标准等开放力度,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

“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这是浦东的使命,更是浦东的担当。面对创新原动力仍显不足的掣肘,浦东正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黄惊涛博士到浦东近一年,“在浦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里的人才交流、国际交流非常丰富。我们作为基础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期待与全世界的高端人才思想碰撞,这是我们能够多元发展的有效助力。”34年来,浦东“创新潮”从未停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日益增强,2023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7300亿元。在创新引擎的带动下,亟待发挥创新协同作用,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将“浦东原创”转化为辐射上海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优势。

向新而生,创新始终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驱动力。34年来,浦东经济总量“成绩单”一路奋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浦东的GDP由1990年60.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6715.15亿元,人均GDP达28.9万元,累计吸引实到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作为上海经济的“发动机”和“压舱石”,浦东正全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过去的“浦东王牌”答卷已然呈现,未来的“浦东传奇”仍在书写。从“新”出发,向“新”而生,为浦东擘画的宏伟蓝图终将成为美好现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