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世民是武德三年夏县屠城的罪魁祸首,网上的确有这种传言,而依据便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这件事并非没有疑点,我认为要弄清楚李世民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二是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三是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

李世民是否参加平定夏县之战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世民的确参加了平定夏县之战,不过却并非一开始便参与此战,而是在李孝基等将领兵败之后,才开始参与这一战的。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唐朝建立之后,隋将宋金刚建议刘武周“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于是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开始举兵南下。同年九月,刘武周攻占太原,而宋金刚则与尉迟敬德继续南下,攻占晋州,次月又攻占浍州。而就在刘武周势力向南发展之际,夏县人吕崇茂也在当地起兵响应,并击败了唐右仆射裴寂。

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决定对刘武周和吕崇茂进行围剿,《册府元龟》有载“高祖令太宗益兵进讨(刘武周),屯於柏壁,相持者久之。又命孝基及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资治通鉴》记载类似)可见,在平叛初期,唐军是分为两部分作战的,李世民屯兵柏壁负责剿灭刘武周,而李孝基等人则负责平定吕崇茂。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柏壁至夏县仅有两条道路(如下图),李世民也根本无法有效指挥夏县部队。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随即派遣尉迟敬德和寻相率兵前往救援。在吕崇茂和尉迟敬德的里应外合之下,唐军大败,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李渊为了就回被俘的将领,于是暗中派人以赦罪、封官的好处,招降了吕崇茂,并要其暗中除掉尉迟敬德,结果反被得知消息的尉迟敬德杀死。而尉迟敬德在撤退之时,则被李世民派遣的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伏击,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

事实上,在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人兵败之后,李世民仍然没有接过夏县的指挥棒,而是由李渊自己亲自坐镇华阴,就近指挥夏县战斗,同时策应李世民的粮道安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三年(620)二月,李渊到达华阴,直到四月壬寅(初九)才返回长安。不论是"遣将军桑显和等攻吕崇茂于夏县",还是“上潜遣使赦崇茂罪,拜夏州刺史,使图敬德”,均出自李渊之手。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民连续大败宋金刚、刘武周之后,迫使二人逃往突厥。直到这时,李世民才开始负责平定夏县。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中的“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同样也有了《册府元龟》中的"(武德三年)五月,帝(李世民)发并州,仍以旋师平夏县"。 夏县屠城到底是谁的命令 《新唐书》又在“(武德三年)五月壬午(二十日),秦王世民屠夏县”,《资治通鉴》同样记载“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五月)壬午(二十日),屠之”。从这两种记载来看,夏县屠城的命令似乎是由李世民下达的,这也是大家将屠城罪名加在李世民头上的原因所在。

而在《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高祖实录》中,却有“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的记载,这道命令似乎又是李渊下达的。那么司马光为何不采纳这种记载呢?司马光的理由是“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也就是说司马光怀疑这是《高祖实录》的作者有意将李世民的过失推给了李渊,这个说法看似也较为合理,毕竟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推卸责任、篡改史料的高手嘛。 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屠城正是李世民的命令,但细细想来,这道命令出自李渊似乎更为合理一些,理由有二: 1、李世民没有理由这么做。从前文来看,李世民长期以来都没有负责夏县的战斗,而在其率兵平叛之后,夏县迅速便被平定,并未遭遇强烈抵抗,而李世民又并非一个生性残暴之人,那么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去屠城呢?反倒是李渊,他亲自指挥夏县战斗数月而没有进展,甚至有些灰头土脸,似乎他才更有理由去下屠城的命令。

2、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在发生屠城事件之后,李渊于六月丙申(初五)颁布了赦晋潞等州诏(《新唐书·高祖本纪》),《全唐文》对这封诏书的记载如下,“……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需要注意的是,夏县划归绛州是贞观十七年(643年)的事情,此前的夏县一直隶属于虞州,而虞州则归蒲州总管府管辖,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中偏偏没有蒲州。也就是说,李渊赦免了周边所有地区,偏偏绕过了夏县所在的蒲州,岂不可疑? 种种迹象表明,似乎李渊才是那个对夏县耿耿于怀之人,而也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敢于直接下令屠城。而李渊的“赦晋潞等州诏”则更像是一种补救措施,意思是我不是想要杀掉所有叛乱地区的百姓,仅仅是针对夏县一地而已,是一种稳定人心的措施。 李世民是否为具体执行者 如果屠城的命令出自于李渊,那么李世民有没有可能是屠城的具体执行者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时间问题:史料明确记载,李世民是在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返回长安的,而根据《唐代交通图考》来看,夏县距离长安足有近500里,如果五月二十日的屠城是由他亲自主持的,那么他返回长安便等于只用了九天时间。一支携带俘虏、缴获物资和辎重的大军,要以日行50多里的速度渡过黄河返回长安,显然不大可能。 2、记载问题:《常何墓碑》中有载“武德二年(619),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可见,当时在夏县主持任务的乃是宇文颖,如果当时是由李世民主持的屠城任务,那么碑文便应该是“军还,又从太宗平夏县”。墓志铭毕竟是用来彰显功绩的,与李世民一起共事,显然要比与宇文颖共事要更光彩一些,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李世民是没有在夏县的。

3、李世民在哪:那么李世民在平定夏县之后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在将善后事宜交给宇文颖之后,李世民便迅速返回了长安。要知道,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便率领大军出关,向王世充发动了进攻。李世民如此迅速的返回长安,应该就是在为攻打王世充做准备,要知道当时王世充虽然已经势微,但却并不是个软柿子,出征之前自然是要好好准备一番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县的屠城应该是李渊的命令,而实际执行者则是宇文颖。不过,由于五月二十日李世民尚未返回长安,因此应该还算是当时河东道唐军的最高指挥官,因此应该对屠城负有一定领导责任,想必这也是《新唐书》中出现“秦王世民屠夏县”这句话的原因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