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荒无人烟的新疆戈壁滩上,一群身着制服的科研人员正紧紧盯着眼前的钻油矿井。

此次钻井试验凝聚着这个科研小组多年的奋斗心血,更承载了几代石油探索先驱们的谆谆期望。

随着钻头的缓缓下降,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石油成功涌入了预先铺设的管道,这项试验真的成功了!

看到眼前的一幕,领头的科研组长热泪盈眶,十几年的付出为中国石油勘探技术带来了世界性的突破,其中的情绪难以用语言表达。

这个科研小组的组长正是我国著名工程院院士——孙金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孙金声之所以能在科研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有天赋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便是从小所培养出的优异品格。

这种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性格,源自他艰苦的童年岁月,以及之后的一步步人生旅程。

当时间的钟摆回到1965年的元旦,江西于都的一个农村家庭中,迎来了不一样的喜悦。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叩响了新一年的大门,也让这个家庭多了一名新的成员。

在和家中长辈商量之后,父母给这个可爱的孩子取名为孙金声,寓意着孩子能有金子般的广阔前途。但新生儿出生除了给这个家庭带来喜悦之外,也让一种愁绪萦绕在孙金声父母的心中。

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发达,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这个家庭同样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

孙金声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改变家庭的命运,但无奈家庭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因此,孙金声的童年时代,时常要跟随父母去田间劳作,打猪草、放牛成为了他最初的孩童记忆。

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孙金声的父母毅然决定让孩子去当地小学就读,毕竟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在父母的坚持下,孙金声放下了农具,坐到了附近简陋的课堂之中,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贫穷是孙金声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为了能在课堂中学习,他不得不徒步走很远的山路,饿着肚子刻苦读书。

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山路便开始变得泥泞湿滑,许多同学都选择请假留家。但孙金声却从不因此缺课,相反,总会再早起一个多钟头,准时抵达学校。

在这段艰苦的时光里,书本不仅仅是他学习的任务,更成为了他的伙伴,默默为他照亮着前方的道路。

但孙金声的努力无法弥补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即便他在学校中已经名列前茅,可依然难以通过全国选拔考试。

第一年参加高考,孙金声不出意外地落榜了,名落孙山的失落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在那个年代,许多家长并不重视教育,往往让落榜的孩子早早辍学回家,帮助长辈务农,但孙金声的父母却坚定地让孩子前往县城,就算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让他接受好的教育。

身上背负着父母殷切希望的孙金声,没有辜负家人的付出与牺牲,再次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复读的日子中,孙金声是班里最刻苦勤奋的学生,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对他的努力程度非常佩服。

别的同学在玩闹时,孙金声总是坐在课堂的角落温习功课,就算夜幕降临,也不会挪动自己的位置。有时为了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他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直到彻底弄懂才肯罢休。

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学习态度,让孙金声取得了极为优异的成绩,很快便成为了学校中的尖子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1年的高考中,年仅十六岁的孙金声成功考取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

披星戴月的努力给了孙金声应有的回报,但金榜题名的喜悦很快便又一次变为了家庭的担忧。因为上大学的学费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更不用说后续的生活费、学杂费。

孙金声的街坊邻里得知情况后,为了支持这个镇子中即将要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纷纷对孙金声的家庭伸出援手,他们东拼西凑,终于解决了孙家的燃眉之急。

看着父母递给自己的学费,孙金声的内心五味杂陈,开心、感激、心疼一瞬间涌上心头。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比起语言上的感激,外出刻苦求学、取得成就才是对这些帮助过他的人最大的回报。

怀着这样的心情,孙金声再次踏上了离家求学的旅程。

结缘石油,放弃美国邀请

来到大学后,孙金声丝毫没有懈怠,反而拿出比此前更为刻苦的态度,来面对繁重的学业。

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实验室、图书馆是孙金声的“半个寝室”,除了睡觉、吃饭外,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这两个地方。

只要是教导过孙金声的老师,都对这个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聪慧机敏的头脑和踏实刻苦的态度,也赢得了许多导师的喜爱。

四年时间一闪而过,此时的孙金声已经学习到了许多化学知识,接下来,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会有极为光明的前途。

在导师的强烈建议之下,孙金声没有选择进入社会磨练,而是决定继续搞科研,这次他把目光锁定在了有机化学专业。

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更加强调科研性和专业性,孙金声这次的选择,让他走上了一条“黑金色”的灿烂大道。

此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石油作为基础性物资也显得尤为重要。

建国以来,我国在石油资源领域始终十分依赖进口,这既有客观的石油储量较少的原因,但也更有主观上发掘技术不成熟的缺陷。

对于我国而言,在石油领域急需要专业性的人才,解决我国各项技术的不成熟之处,而这正是孙金声的研究方向。

在导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孙金声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硕士阶段就已经能够独立负责项目研究。

他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学术界多位专家的关注,大家对于这位科研界的“明日之星”,寄予了极大的厚望。

除了国内专家的认可外,孙金声的表现同样得到了海外名校的肯定,在他毕业之际,剑桥、麦吉尔等著名大学纷纷寄来了录取函。

面对这些国际著名高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孙金声与所有人一样感到十分开心。

毕竟,这些国际高校中不仅拥有更为先进的实验室,更有机会能让他第一时间接触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

正当孙金声左右为难之际,导师给他发来的信息,让他下定决心留在国内,潜心为祖国做技术科研。

这则消息的内容非常简洁,我国新疆正在进行油田开发,急需相关人才前来提供科研支持。

这项工作无疑与孙金声的研究方向十分吻合,为了国家的发展,他果断放弃了海外高校的邀请,奔赴了漫天黄沙的戈壁滩。

刻苦钻研,不负国之重托

石油开采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因为油田往往分布在荒无人烟的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交通也极为不便。

在这里工作,不仅享受不到海外高校实验室中的优越条件,相反,还要经常面对实地考察的飞沙走石。

但孙金声没有畏惧这些困难,比起优厚的生活条件,他更在乎科研能为国家创造怎样的价值。

当时新疆油田开采过程中,遇到了一件棘手的难题,当地的油田资源位于深层地底,传统的挖掘技术难以让开凿钻头抵达这样的区域。

因此,必须要使用深井、超深井进行挖掘工作,但塔里木地区的地质多以盐膏底层为主,实施钻地挖掘很容易引起钻井坍塌或者渗漏。

这项技术难题不仅仅中国此时无法解决,就算是放到国际社会中,同样是难度极高的工程。

除此之外,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地带气温、气压都非常高,进行深井钻探就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挑战,孙金声提起了百倍的信心,主动担任此次科研项目负责人,发誓一定要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里的情况,孙金声经常顶着漫天黄沙来到挖掘现场,收集此处的地质信息、气象信息。

回到后方基地后,他又钻进档案室里,查阅此前所有相关的试验数据,希望能从中获得灵感。

六年时间里,他反复研究钻井经过的岩层情况,细致地推演岩壁坍塌的具体原理,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在孙金声的主导下,工程队改进了钻井工作的流程,并且根据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特征,采用了一种强封堵性的水基钻井液。

当这种方法应用之后,深钻井工程容易引起坍塌、渗漏的问题,果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孙金声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仅将此技术应用在了塔里木,还推广到了全国19个油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石油技术的发展。

对于普通人而言,获得这样的成就已经是巨大的喜事,但对于孙金声来说,这仅仅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小步。

在这六年科研期间,孙金声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在石油勘探技术领域的不足之处。

美国早早将先进技术申请专利,导致我国每次遇到难题,都不得不花费大把资金寻求美国的技术支持。这种像是“紧箍咒”一般的技术壁垒,深深刺痛了包括孙金声在内的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心。

尤其在塔里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我国的钻井最高可以承受180度的高温,但井底的最低温度就已经达到了180度。这就导致我国不得不向美国的石油公司高价购买钻井液,才能应对复杂工程的开发要求。

此前三十年间,国内各个领域的专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立了多个技术小组攻坚试验,但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孙金声特地找到了美国的专利持有机构,希望双方能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此项技术的发展。

但孙金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美方狮子大开口一般索要200万美元的合作经费,否则一切都免谈。

面对这种嚣张且傲慢的回应,孙金声的内心感到无比憋屈,不打破这项技术封锁,我国石油勘探工作就永远要受制于他人。

没过多久,孙金声主动向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机构提出了科研计划,希望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人力支持。

2004年,这项提案顺利通过并且开始实施,孙金声又一次带领团队进入了“战备状态”。

科研工作就好像在漆黑的迷宫中摸索,一次次的试错、一次次的重头再来是其中必定要经历的过程。

在胜利曙光出现之前,任何可能性都需要仔细思考和尝试,这不仅考验一个人的智力,更考验着一个人的定力。

许多科研工作者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天赋,而往往是难以熬过这段试错的阶段,进而改变了研究方向。

但孙金声却从来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从小磨练出的顽强意志,让他在科研之路上像无所畏惧的勇士一般接受最困难的挑战。

在三年间,孙金声查遍了所有参考文献,敏锐地发现了美国人技术中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

无数次的试验之后,孙金声的团队终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办法。

那就是将三种高电荷官能团加入保护剂当中,利用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形成一层高温保护膜。

通过这种方式,我国水基钻井液的抗高温能力可以达到240度,这一指标不仅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甚至超过美国技术指标的30%。

2007年,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此项技术正式应用到新疆莫深1井当中。

在孙金声研发的钻井液保护下,此次开采工作圆满完成。与此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证明了我国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

此前,我国开采石油需要向国际招标,寻求先进的技术支持,每次花费的金额超过了8000万人民币。

而这次莫深1井的开发工作中,因为钻井液全部来自我国自主研发,所以整体花费仅不到3000万人民币。

孙金声实现的技术突破,让这一口钻井就为我国节省了5000万人民币!

继往开来,再创科研丰碑

当孙金声研发的钻井液成功问世后,国际社会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此前,向孙金声索要高价合作费用的美国机构,也放下身段主动寻求技术合作。

但这次的主动权却早已不在他们的手上,孙金声婉言谢绝了美国人的请求,保护我国专利技术不受侵害。

此后的几年里,孙金声继续在石油相关技术领域不断斩获成就,平均一两年就会攻克一项技术难题。

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小组首次将仿生学应用到钻井液领域,使得钻头摩擦力大为减小,极大的提高了钻井速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后,使用此项钻井液的工程推进速度提高了18.2%,远超过美国推出的相似技术。

除此之外,孙金身所研究的钻井液技术还极大的提高了工程安全,井塌、渗漏事故发生率降低了近83%。

目前,我国已经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的进口国,变为了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成功将此技术应用到了多个国家的近400个钻井中。

截至目前,在孙金声的主持下,他的科研团队已经完成了42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其中包括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

孙金声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没有被忽视,十多项科技进步奖项荣誉是他科研生涯中最闪耀的“军功章”。

除了科研工作外,孙金声也在为祖国培养着下一代科研人才。

在他的倾囊相授之下,已经有30多名硕士、博士走出校园,进入到石油技术科研事业之中。

这些人现在是我国科研领域的新晋人才,日后便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孙金声身上的科研精神,将在一代代学生中薪火相传。

结语:

2017年,孙金声的名字出现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之中,这一份殊荣象征他已经成为了我国最顶尖的科研人才。

回想孙金声几十年走过的道路,风雨兼程之中,贫穷、失败、困难都成为了成功的注脚。

但正是因为这些看似痛苦的经历,才磨练出了孙金声铁一般的意志,那些未曾将他击垮的磨难,如今看来,却是难得可贵的“宝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