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罗布泊,人们脑海中总能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张形似耳朵的照片,昔日的核试验场变成了荒凉之地,但如今,这里重新恢复生机,甚至和我国粮食安全扯上了关系,那曾经的地球之耳到底经历了哪些疯狂改造,又是如何解决我国亿万民众的口粮问题呢?

位于新疆塔里木东部的罗布泊,海拔高达780米,一度号称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影响,最终只能以干涸的印象示人。这种变化同时还牵动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草木枯死,胡杨衰败,沙漠也在以每年四米左右的速度迅速吞噬着罗布泊仅有的生机之地,人们口中的地球之耳也逐渐消失在世人眼中!

但今天,罗布泊正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世人眼前,曾经隐藏在地下的丰富的钾盐资源再度被开发,相信熟悉农业生产的朋友一定知道,作为农用钾肥主要生产原料的钾盐,对生长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部分的复合肥都离不开钾盐的添加。然而在罗布泊钾盐未经探明之前,我国钾盐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年产量也仅有200万吨左右,但耐于我国农业大国的特殊身份,仅柴达木一处的钾盐只能供应我国四分之一的使用需求,无奈之下,高价进口成为唯一选择。



即便这样,弊端也十分明显,全球对钾肥需求的国家高达100多个,有生产能力的却屈指可数,而且集中在白俄罗斯周边等国,虽然我国有需求,购买量也一度占据钾肥全球贸易的23%,但作为资源型产品,且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国的处境十分被动,再说得直接点,我国几乎没有定价权,完全要遵照卖方市场规则,因此,这种局面无形中增加了国内农民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价高年份,农民入不敷出也是常有的事,早在1946年,我国盐矿专家就曾提出重视盐矿勘探的远见想法。



也正是在那时起,地质工作者们便踏上了寻盐之路,最终1957年,才在青海柴达木发现了钾盐,这次的发现不仅是物质上的突破,同时也带动了理论的研究,高山深盆迁移和两段式成钾概念就是此时的产物,凭借着理论基础,我国地质界学者王弥力认为,罗布泊很可能也同样蕴藏着大量钾盐,彼时来到1996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罗布泊寻盐项目被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历经十余年,王教授在团队的配合下多次涉足罗布泊,最终发现了在罗北凹地下的钾盐。

凭借2、5亿吨的特大液体钾盐床,罗布泊成功问鼎钾盐储量第一的宝座,初步估算经济价值超五千亿元,经历了四年的准备时间,2000年国投新疆钾盐公司正式成立,几代罗布泊寻找钾盐的工作者们此刻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罗钾人。六年后的2006年,钾盐项目从九五项目被转移到十二五,而且是重点建设项目,产量初步定为每年120万吨,仅两年后提升至130万吨,九年后150万吨,自此形成了占地200多平方千米的罗布泊盐湖,产能满足国内近一半需求,钾肥高度紧张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正是两处盐湖的开发,使得我国在国际钾肥贸易中夺回了更多的话语权。

事后专家在解析罗布泊盐湖形成的原因时着重强调了两点,首先是水文地质特征,此处位于盆地最低处,多条河流同时注入,河流的富钾特征为最终钾盐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是气候条件,也是钾盐形成的关键因素。罗布泊常年无雨,地下水的蒸发也带动了盐分的上浮,最终聚集在地表十米左右的位置。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钾盐的发现,人们对罗布泊的重视程度也逐年增加,对于能否实现重生,我国科学院研究员卢善龙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认为全球变湿变暖可以致使生态的更替,但想要获得重生或许除了自然原因,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为此2020年,我国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罗布泊科考活动,未来地球之耳再也不会和罗布泊有任何关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