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位法国女士打算入坑《大明王朝1566》,而且还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法国人,

在信息全球化浪潮奔涌的今天,一位法国博主在小红书分享她正在追看《大明王朝1566》的体验引发了热议。正如这位32岁、拥有14年剧龄的法国观众所言:"我的YouTube主页上,全世界的观众都在同步追更这部国产剧。为什么有人非要将文化体验贴上国别标签?"

这句反问恰似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当代注脚——在资本与文化的全球流动中,观众的审美需求早已突破国家疆界。


这位法国女士真的是太会挑剧目了!

《大明王朝1566》一路看下来确实有门槛,甚至很多中国观众都吃不透,我还真的挺好奇法国人看完会作何感想。目前这位博主已经开始逐集评述了,我打算看看她后续有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观点。

法国女士对严嵩形象的困惑,恰恰印证了列宁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她敏锐指出:"欧洲的议会制让官员更像职业经理人,而中国历史上的官僚体系具有本质不同的权力逻辑。"这种差异根源正在于,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中央集权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明代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萌芽过渡的特殊阶段。这种历史分期的错位,造就了跨文化解读时的天然张力。

她的剧评里涉及到了很多法国历史里发生过的事情,法国不像英德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基本已经建成了集权国家,感觉她理解起来至少比其他欧洲人和美国人要容易的多。

根据后续的一些评论,她确实看过很多中国作品。现在四月份这部电视剧也看完了。

而另一位美国朋友则就完全不同了,

这位叫 BittenPeach Connoisseur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对于中国的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非常喜欢。

在看了《大明王朝》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很有深度的评论,

美国观众BittenPeach Connoisseur的评论则体现出毛泽东《矛盾论》中"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他将海瑞母亲与皇帝的隐喻关系,剖析为封建社会权力结构的微观缩影,这种解读方式正是运用阶级分析法的生动实践。

还有中国网友问他,你有没有看到这部电影里面展现出的美国现状呢?他的回答像个段子。

皇帝有皇帝的立场,严党有严党的立场,清流有清流的立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私心和利益,很难说里面的每个人他们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唯独苦了天下百姓,没有什么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而海瑞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抛下了个人的得失,是全剧中唯一一个能完完全全站在百姓立场上想问题的人。今天外国朋友能看到这种不同立场的复杂情绪,能够换位思考,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有些现代人看了之后,仍然不断犯错,很多现实怎么感觉有古代的影子呢? 当网友将剧中"改稻为桑"与当代"烂尾楼"现象类比时,胡宗宪用"事缓则圆"的辩证法回应,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转化需要历史条件的思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