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高考如果按照级别而论,大致相当于清代的院试。只不过高考是一次性考试,达到录取分数线就可以进入大学的校门。而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要想参加院试,还得先过县试、府试两道关。

那么,清代的县试、府试、院试具体是按照什么程序进行的?就此话题,御史与诸位好好讲一讲有关方面的内容。

第一阶段的县试

清代的读书人凡是要参加入学考试的,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也称“儒童”。童生的入学考试称“童试”,童试为三年两考,由县试、府试、院试逐级而升。

正常情况下,县试都在二月举行,参加考试的童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县衙门的礼房报名,填写姓名、年龄、籍贯以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的履历。

经过核实并取得报名资格后,下一步就是取得本县廪生的保结,保证本人符合投考条件,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参加县试了。

县试的主考官是知县,考试为五场,第一场最关键称为“正场”,考试内容为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第二场考四书文一篇,孝经或性理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一百字左右;第三场考经文或四书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第四场考对四书的解释;第五场没有固定的格式,经论、诗赋、时文均可,但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

童生能否参加下一阶段的府试,主要看第一场的成绩,后面四场只是作为参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都能顺利进阶。

县试每天考一场,早入晚出,可带一天的食物入场,卷面有座号。名列第一者称“县案首”

第二阶段的府试

县试结束后的当年四月即举行府试,由知府、知州、同知担任主考官。因故未能参加县试的,只要补考一场成绩优异者也可以报名参加府试。府试其报名程序与县试大致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派保”

派保即府、州教官先将派保名次榜示于衙署前,由考生请其加保,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保廪生与考生勾结作弊。

府试考题、考法与县试相同,第一场皆为“正场”,录取者就可以参加院试。第二场不愿继续参加考试的,听其自便。

第三阶段的院试

院试的级别比较高,由各省提督学政主考,其程序是学政轮流至各府、直隶州进行考试,当地的府、州长官充当院试提调官,并以当地的教官为监场。

院试的考三场,首日考完,次日出案,第三日复试,如考生人数较多则推迟数日结束。考生报考院试的手续与县试略同,只是执行更为严格。

各地考试日期不固定,由学政下发通知为准,院试考场称贡院、试院、考棚。考试当天早上,学政亲自到考场龙门前点名。名册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诸多信息。为考生保结之廪生也要参加点名,如有顶替之人,即可当场揪出,严加处理。

考生点名完毕进入搜查环节,入场之后封门限制出入。试卷右上方印有座号,考生对号入座,试题则由学政出,临考时才会公布于木牌上,令巡视兵丁高举木牌游示考生。

院试期间,学政不离考场,亲自监考,并派人周游巡视,发现作弊者立即赶出考场,并处以枷号示众之惩罚。

院试考法在不同时期或增或减,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内容与县试、府试类似,主要取决于考生的八股文水平。

院试取得第一名的称为“案首”,和现在的市状元类似。凡通过考试的皆称“生员”,为了保证各府州的学额,院试结束后也有个别“备取”,以防取中之考生因各种意外落选而备用。这极个别的考生称为“佾生”,不列入正式的生员名单,其性质和乡试中的副榜类似。

院试正式录取的生员亦称秀才,属于府、州、县学的正规学生。录取生员的名额,根据各地文风高下及钱粮多寡而定,各府州县学以此区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三类。康熙时期,定小学七八名、中学十二名、大学二十名。

也就是说,一个大县的童生最终能成为秀才的仅有20人,虽然说清代时读书的普及率不高,但其录取比例,仍要比现在211低很多。

最后是生员入学

院试之后,入学生员分为府生员、州县学生员两类,府生员为上庠、州县为下庠。学政发往各府、州、县的生员名单称为“红案”

新入学的生员必须认真填写“案供”,将年龄、籍贯、面貌、身材等特点详细注明,并由所属教官出其印结,报送学政衙门。

入学的当天,学政在大堂召集生员举行簪花礼,本官则率生员至孔庙谒圣,至学宫明伦堂谒学老师。因学宫又称泮宫,所以新生入学也有“入泮”之说。

生员的学期期为一年半,直到下一期新生入学为满期。生员入学期间,根据成绩优劣划分等次,一等者为廪生,官府每年固定发放4两银子的补助,此外其他的增广生员不享受经济补助。

对于广大的读书人来说,能顺利通过院试已经十分不容易,尽管生员是科举时代最基础的功名,也没有入仕的资格,但凭借其生员的身份,也足以跻身“士”这一群体,享受国家给予的政治待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