哽咽着看完了今年爆火的韩剧《》。

剧里的外婆光礼,经历了战争、丧夫、改嫁,在29岁早逝,历经苦难,却从不向命运屈服。
妈妈爱纯继承了外婆光礼对命运的反抗体质,她虽然因为世俗的不公,被困在家务和饭桌上,但她不想让女儿重蹈覆辙,用尽了全力也要让女儿金明摆脱海女和家庭主妇的命运。
三代人,一代托举一代,串联起韩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剖开了底层女性的苦难、挣扎和反抗,也让我们看到了想要养出一个自由强大且幸福的女儿,这4个改命秘诀,你一定要知道。

让女儿确认自己被爱
爱纯小的时候一直被寄养在奶奶家,由叔叔抚养。
为了能跟妈妈多待一会儿,多跟妈妈说几句话,她每天放学都要走很远的路去看妈妈,哪怕妈妈忙着潜入海底捉鲍鱼她也要在岸边等着妈妈。

她一直觉得妈妈不喜欢她,所以才不想把她带在身边亲自养育。
直到她告诉妈妈,叔叔不让她吃黄鱼,总是让她在家做苦力。
妈妈当天晚上拿了两串黄鱼,抡圆了膀子把鱼摔在叔叔家吃饭的桌上,坚决地把她带回了家。

回家的路上,爱纯看着妈妈难过的背影,心里却万分确幸:
正是因为叔叔对她不好,她才有机会跟妈妈回家,才有机会确认:
原来,她也被妈妈深深爱着。

记得《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抚养一个孩子成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尤其是情感更加敏感和细腻的女孩,她们的内心很容易受伤。
《好东西》里的小叶,她拥有美貌,拥有才华,是一家乐队的主唱,但却活得拧巴又辛苦。

房东几块月饼,几个青团粽子,就能让她多付2000块钱房租。
渣男的几句夸奖,就能让她为爱扑火。
就像《奇葩说》里所说得那样:
心里苦的孩子需要多少甜才能填满?
只要一丝丝甜就能填满。
家暴的父亲,从未关心和理解过小叶的母亲,让小叶的内心极度缺乏爱与安全感,让她变成了一个酗酒,吸渣,讨好型人格的人。
所以,家有女儿,一定要给足她们足够的倾听,积极的关注,情感的共情,让她们明白自己是被重视,被深爱的,她们才能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才不会因为缺爱被憋出一身内伤。

给女儿成长的自由
不管是外婆光礼还是妈妈爱纯,她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拒绝女儿成为海女。
爱纯的继父想让爱纯做海女,外婆光礼愤怒地质问他:
“你会让自己的女儿去下海吗?”

婆婆逼着金明成为海女,一向逆来顺受的爱纯直接掀翻了祭祀桌,对婆婆家大吼:
“她是我的女儿,不是养家糊口的人。”

于是,外婆光礼拿命换钱供爱纯读书,支持她“文学少女”的梦想。
妈妈爱纯不惜与婆家决裂,也要为女儿金明争取一辆自行车,争取一个自由成长的机会。
她不想让女儿一辈子呆在厨房里,她想让女儿做一切想做的事。
她不想让女儿做收拾桌子的人,她想让女儿做掀桌子的人。

记得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过: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从古到今,社会给女孩设定的标签和限制太多了: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要温柔、善良、贤惠、举止得体;
女孩什么都学不了,见识短浅、担不起重任……
这些贴在女孩身上的标签,束缚了女孩的成长,让女孩丧失了活出自己的机会。
想想张伟丽6岁学武术,12岁学散打,2019年拿下亚洲首位UFC冠军,成为“最能打的女人”。

汽修女孩古慧晶扎着马尾,拿着扳手,跟着一群男人拆卸轮胎,凭着足够硬的汽修技术拿下广东省机电维修赛项目一等奖。

纪录片《她们的传奇》讲述了30位女性的传奇故事。
她们中有名垂千古的女皇,灯塔管理员、宇航员、动物翻译、犯罪微型画家、科学家、女记者……
她们中的每一个女孩,都勇敢地打破了世俗偏见,用惊人的坚持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你看。
不给女孩的人生设限,女孩的人生才能精彩无限。
让女孩拥有自由成长的机会,女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给女儿足够的接纳和赞美
剧里的爱纯和金明都是拥有高配得感的女孩。
她们不自卑、不拧巴,不内耗,她们能够坚定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勇敢地争取自己想要的,她们打心底里认定自己值得拥有想要的一切。
比如:
爱纯喜欢粉红色,喜欢各种各样漂亮的发卡,不管生活如何蹉跎,她依然不会舍弃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
她小的时候想当班长,长大后想当会长,并一直坚信自己有能力胜任。

她不想随便结婚,成为一个免费的女佣,毅然决然地从相亲现场离开,奔向了那个为了她跳海也要在一起的宽植。

她的女儿金明也是如此,婆家想让她辞职当家庭主妇,她坚定地拒绝,别人怀疑她的能力,她更加笃定地说自己就是要做CEO。

记得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讲到:
“没有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她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对自己的认识也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爱纯和金明的高配得感,离不开父母的接纳和赞美。
爱纯小的时候,别人都嘲笑她“文学少女”的梦想,妈妈光礼却在读她的获奖诗作时泪流满面。

爱纯因为没有当上班长很难过,妈妈光礼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戴上借来的珍珠项链,把自己亲手做的年糕送给老师,还给老师包了红包,卑躬屈膝地说服老师让爱纯当上了班长。
爱纯心疼妈妈的卑微付出, 妈妈反而安慰她说:
“不要退缩,尽情地享受人生吧。”

金明更是从小生活在妈妈爱纯和爸爸宽植的鼓励和赞美中。
运动会比赛,爸爸会安慰她:
“不喜欢就不要硬撑,不用得第一,摔倒了就跑来找我,我就在你身后。”

高考时,爸爸妈妈会写下小纸条:
“梁金明,道东里的骄傲,我女儿一定金榜题名。”

正因为她们从小都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和肯定,她们才不会陷入无尽的自卑、焦虑和内耗中,她们无比坚信自己配得上这个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一定要用足够的接纳和赞美,滋养女儿的“高配得感“。
只有这样,她们在自己的人生里努力地绽放,尽情地享受,好好地爱自己。

爸爸的宠爱不能缺
金明也有一段很委屈的爱情。
她跟男友的感情很好,但男友的妈妈总是以门不当户不对的理由贬低她打击她,把她当女佣一样使唤,甚至对她的父母也没有丝毫尊重。
她受不了父母为她担心难过,狠下心跟男友分了手。

后来,她遇见了一个跟爸爸一样满眼都是她的男人,展开了幸福的生活。

记得法国心理学家Alain Braconnier说过:
“一个女孩想要得到满意的亲密关系,她和父亲的关系至关重要。”
因为,爸爸是女孩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异性。
女孩通过体验和爸爸之间的亲子依恋,来建立自己和男性之间的关系模板。
所以,养育女儿,爸爸的宠爱不能缺。
金明正是因为从小目睹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并从爸爸那里得到了很多偏爱。
所以,她才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一段消耗自己的关系,投入到一段舒适幸福的关系中。
相反,我的一位闺蜜,她总是会陷入一段情绪大起大落的感情里。
她和男友吵起架来,砸锅摔碗,要死要活;
一吵完,两个人就会抱在一起痛哭。
我也曾劝她去找一个情绪稳定的对象,可她却觉得平淡的感情不能给她带来“爱的感觉”。
而她之所以需要这样的感情,就是因为她的爸爸从小对她很冷漠。
爸爸除了问候一下她的成绩外,几乎不与她有任何的情感交流。
这让她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于是长大后,她就沉迷于极端的两性关系中。
她喜欢看对方为她发疯,让她感觉自己特别重要。
喜欢用离家出走,甚至伤害自己的方式试探对方的真心,确认自己被爱。
父爱的缺失,成了她亲密关系不幸的源头。
记得马伊利也曾在《朗读者》中说到:
“尤其是女孩子,如果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父亲,这个女孩活在世界上,会非常有底气。”
父爱给女儿的力量感和安全感,是女儿在将来遇到麻烦,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在受欺负时,治愈自己,强大自己的力量来源。
毫不夸张地说:
爸爸的宠爱,是一个女孩一生的“心里氧气”。
从未被爸爸宠爱过的女儿会在亲密关系中多走很多弯路。
被爸爸宠爱的女孩,则会选择更安全、健康的亲密关系。
爸爸的宠爱,是女儿坚定地爱自己,选择幸福人生的动力和底气。

剧里有段旁白特别催泪:
“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岸上走,女儿才能在天上飞。”

外婆吃尽了海女的苦,用尽全力让爱纯换了一种活法。
为了给爱纯的未来铺路,她在自己去世前一夜,请求前婆婆在爱纯过不下去的时候,把爱纯当儿子拉一把。
这个生死约定的请求,让穷困潦倒的爱纯一家绝处逢生,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爱纯同样继承了妈妈的信念,她不想让女儿金明像自己一样被困在家里,困在饭桌上。
因此,当她知道婆家人要女儿做海女时,一向任劳任怨的她直接掀翻了祭祀桌,坚决地搬出了婆婆家。

为了两个孩子,她逼着自己从一个曾经连“白菜很甜”的叫卖声都喊不出来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卖菜摊前大声地叫卖的菜贩。

为了让女儿出国留学,她和丈夫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搬进拥挤的公寓租房住,也要帮助女儿实现梦想。

一代接一代的奋力托举,终于让金明摆脱了海女的命运,世俗的禁锢,靠着良好的教育,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的能力,活成了“闪耀的自己”。
正如网上所说得那样:
“第一代人努力奋斗,可以帮助第二代人增加容错率。 第二代人如果能够站在第一代人的肩膀上发展,就会极大提高发展的速度。”
其实,每一个“贵养明珠”背后,都是父辈母辈们一代接着一代的奋力托举。
我们只有甘做“人梯”,才能让孩子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活得更加敞亮,更加如意。
女孩的成长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我们想要让她们活得灿烂而自由,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接纳和赞美,足够的父爱,这四个育女的关键,一个都不能少。
因为,这是每一个女孩命好女孩的共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