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前几天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叔家的小孙女依依抱着一个玩具娃娃,像平常妈妈抱她的那个样子,在给娃娃"喂饭",但是在我注意到她的行为之后,她立刻收回了她的勺子,对着我笑了两声,继续吃饭了。

在此之后,我还发现我家孩子也有依依相似的行为,不过我家孩子是抱着娃娃自言自语,我有偷偷站在孩子的身后,听她在讲什么。她说的是"宝宝要乖,像我一样,这样妈妈就会给我们做好吃的了。"

我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哭笑不得,我一开始甚至觉得孩子可能是因为太寂寞了,想找个人来说话。后来发现这样的情况好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像都会有,所以孩子出现这种自说自话的情况到底是孩子"心理疾病"的前兆,还是孩子的想象力太丰富?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心理。"泛灵心理"的大致意思是孩子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有无生命,都会当成具有人的生命特征和意向的存在。也就说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把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当成自己的同类,自己的朋友。

相信很多家长也发现了孩子自说自话的形象,也在思考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所以不要担心,孩子可能处在"泛灵心理"期。不过家长在于处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否则可能会给产生以下三种危害。

二、家长错误方法的危害

首先,家长的责备,会令孩子很受伤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对着家里的摆件或者玩具自说自话的时候会训斥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子的行为是不对的,因为孩子会说话,可是摆件跟玩具不会说话,你跟它讲话别人会笑话你的,然后很严肃地跟孩子讲道理。

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孩子在"泛灵心理"期时,他们会把身边所有的东西都当成自己的所属物,在可见的范围内所有的东西都是他领地的东西,他们会愉快地交流,即使只是自说自话。

家长这个时候责备他们,只会让孩子让孩子觉得很伤心,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没有做什么不可以做的事情。

其次,家长的嘲笑,会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

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在自言自语的时候,想尽力地听清楚孩子说的话,不为别的原因,就是为了嘲笑孩子。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这种行为很好玩,一定要表演给孩子看一下。

家长的这种模仿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孩子很不愿意被家长看到或者听到他们自说自话,就是不想让家长笑话自己。

家长的笑话,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也会让他们下意识地躲避家长。

最后,家长认为孩子不正常,他们可能慢慢就不正常了

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自说自话以后,可能会在心里发问:孩子在干嘛?孩子是不是心里不太正常?所以可能会用一种不太正常的眼光看待孩子,或者对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其实有时候孩子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表达欲望,他们并没有做什么影响别人的事。可是如果家长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成不正常现象,那么孩子很容易就变得不正常了。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自说自话的情况之后,一定要明白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时期,不用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当然为了更好地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家长可以试试以下两种方法。

三、家长的正确做法

第一,发挥自己的想象,同孩子一起思考

孩子处在"泛灵"期,他们就会把身边的所有食物都当成活物,从而跟它们做朋友,跟它们讲故事,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孩子想象来的,他们想象家长是如何陪伴自己的,从而"陪伴"自己的朋友。

这个时候家长为了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也融入孩子的小世界,试着也同孩子的"朋友"聊天,获得孩子的认同,这让孩子也会更亲近自己,也更能了解孩子想法,从而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第二,多陪孩子聊天,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之所以愿意同摆件和玩具聊天,是因为它们可以默默地听孩子的表达,处在"泛灵"期的孩子大多是3-4岁,正是孩子表达欲望强烈的时候,家长因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听孩子的表达,所以孩子就把想说的话说给玩具听。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可以多陪孩子聊聊天,倾听孩子的表达,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他们自然就会减少自说自话的频率。

四、结语

如果家长再发现孩子自说自话,就不要再大惊小怪了,这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正常表现。所以,孩子自说自话,不是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前兆,也不是孩子想象力太过丰富,只是孩子处在"泛灵心理"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