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邢路易 北京报道   日前,瑞银集团宣布,已经完成瑞银集团(以下简称“瑞银”)和瑞士信贷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瑞信”)的合并。这距离2023年3月19日瑞银官宣计划收购瑞信仅过去14个月。

此番收购仅为位于瑞士的瑞银、瑞信母公司层面,而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各国子公司实际收购进度存在较大差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瑞银、瑞信在国内的实体数量较多,外加外资机构持股比例等存在一定要求,使得国内瑞银、瑞信收购之路相对复杂,推进也相对较慢。

“目前正在加速整合中,如果进展顺利,或将于数月内公布结果。”受访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受证券公司普遍承压影响,当前摆在瑞银证券(中国)与瑞信证券(中国)面前的是一道并不轻松的考验。2023年,瑞信证券净亏损1.99亿元,这是其连续第二年亏损;瑞银证券净利润则为0.19亿元,同比缩水超九成。

不过,从全球数据来看,瑞银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其2023年实现净利润290.27亿美元,仅次于摩根大通(495.52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瑞银瑞信母公司正式合并

根据瑞银公告,5月31日,瑞银与瑞信合并完成。瑞信已在苏黎世州商业登记册中注销,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瑞银继承了瑞信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包括所有未偿还的瑞信债务工具。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Sergio P.Ermotti评论道:“我们在一体化之旅中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我们母行的合并对于促进客户迁移到瑞银平台至关重要。它还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解锁下一阶段的成本、资本、资金和税收优惠。当我们进入运营整合的过渡阶段时,我们将继续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服务,遵循我们的战略,投资于我们的员工,并作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的经济支持支柱。”、

据悉,瑞银与瑞信计划于2024年6月7日过渡为一家美国中间控股公司,二者合并预计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继续进行,目前尚须监管机构进一步批准。

瑞银与瑞信的合并之路始于2023年3月19日。彼时,瑞信深陷危机,2022年亏损高达2.89亿元,很快,瑞银官宣计划收购瑞信。

收购计划发布后,瑞银与瑞信的收购进程快速推进。2023年3月29日,瑞银任命安思杰为集团首席执行官;5月9日,瑞银宣布新运营架构及领导团队;2023年6月12日, 瑞银公告称完成对瑞士信贷的收购;2023年8月11日,瑞银自愿终止瑞士政府担保的SNB公共流动性支持。

2023年9月26日,瑞银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备忘录,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这标志着瑞银在华布局的重要一步;2023年12月7日,瑞士银行有限公司(UBS AG)与瑞士信贷银行有限公司(Credit Suisse AG)签订最终合并协议。

2024年5月7日,瑞银宣布按计划推进整合优先事项;5月28日举行的亚洲投资论坛上,瑞银集团亚太区执行总裁许健洲表示,瑞银集团与瑞信集团母行将于当周周末合并。 

国内合并或于近月迎新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国情存在差异,瑞银瑞信母公司层面合并的完成,并不代表各国子公司合并的实质性推进。

瑞银亚太区总裁许健洲于5月28日表示,当前亚洲合并推进较为顺利,其中,新加坡、日本、澳洲及中国香港的瑞银办公室已经或正在计划搬迁,香港办公室搬迁时间预计将在2026年。

记者了解到,受外资控股金融机构限制、瑞银瑞信大陆经济实体家数较多等因素影响,瑞银瑞信在中国大陆的合并进程相对复杂,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或将于数月内迎来实质性进展。

架构调整之前,人员整合先行。2023年,已经有多位瑞信证券人员正式入职瑞银证券。近期,昔日的瑞信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加入瑞银,新身份为UBS(瑞银集团)执行副主席,目前流程尚未走完。

事实上,瑞信、瑞银与中国结缘已久。

2008年,瑞士信贷银行(瑞信)就与方正证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券商瑞信方正。由于彼时外资持股存在限制,设立之初,瑞信的持股比例为33.3%,方正证券则是瑞信证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6.7%。

2020年,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2020年6月,瑞信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单方面向瑞信证券增资后,瑞信持股占比增至51%,方正证券持股占比则降至49%。

瑞信成为瑞信证券控股股东后,2021年6月,瑞信方正也随之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2022年9月,方正证券公告,向瑞士信贷银行转让其所持有的49%的瑞信证券股权。待交易落定后,瑞信证券成为一家完全由外资控股的券商。

瑞银证券布局中国则要更早一些,其在中国市场展业已达30余年。早在1964年,瑞银成为第一家在亚太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瑞士银行,主要开展财富管理业务。1985年,瑞银开始为中国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006年12月,瑞银证券有限公司组建,开启外资机构直接参股中国全牌照证券公司的先河。2018年,瑞银增持瑞银证券股权至51%,成为首家增持内地证券公司股权实现控股的外资券商。2022年3月,瑞银进一步将持股比例增加至67%。

在华业务布局方面,瑞银从其母公司优势所在——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其中,投资银行业务主要依赖瑞银证券寻求在岸扩张机遇;财富管理通过瑞银证券、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瑞富众三大平台推进;资产管理则通过私募基金平台及合资公司展业,包括瑞银100%持股的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单就瑞银证券而言,受当前证券公司业绩集体滑坡影响,瑞银证券同样面临较大冲击。2023年其实现营业收入9.55亿元,同比缩水18.97%;净利润更是骤降91.57%,仅剩0.19亿元。

瑞银即将收购的瑞信证券业绩承压则更为严重。其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5.58%,仅为1.57亿元,不足瑞银证券规模的两成;净利润虽然同比变动幅度有所提升,但仍然亏损1.99亿元,2022年亏损更是高达2.89亿元。

瑞信证券的营收下滑与持续亏损,与其即将被瑞银收购有很大关系。瑞信证券不再承接新业务,不少既有客户也在流向瑞银证券,这使得瑞信证券业绩下滑成为必然。”受访人士告诉记者,“瑞银证券2023年业绩下滑则受IPO、再融资整体承压影响,由于其基数较小,业绩下滑幅度也相对更大。”

不过,从全球业务来看,瑞银仍然保持头部之位。其2023年净利润高达290.27亿美元,位列全球亚军,较排在榜首的摩根大通低205.25亿美元,高于排在第三的摩根士丹利199.40亿美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