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按照正史来说说刘璋而非《三国演义》里的刘璋,来分析张松、法正、李严等人为何叛刘璋而投靠刘备,刘璋字季玉,宗室,生卒都不祥,可见这个人在历史上实在是太“渺小”,并没有在历史上掀起浪花,但刘璋毕竟一方诸侯,军阀,刘璋是益州牧刘焉的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典型的官二代。 现在比较可以确定的是,在关羽失荆州以后,刘璋投奔东吴在秭归病逝。长子在蜀汉为官,次子在东吴为官。 毛宗岗父子点评刘璋时说:“厚为无用之别名,非忠厚之为无用,忠厚而不精明之为无用也。刘璋失其在仁,失在仁而不智耳”。可以说,刘璋根本没有能力守住益州,不为刘备所得,早晚也得是曹操的。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这一点无疑是可以确定的,法正,张松和孟达一级后期的李严都认为刘璋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一致认为刘璋是“不足于有为”,既不能守土有责,更不能开疆拓土,身处乱世不进则退,可以说此时的整个益州内部已经是“乱了”. 各个派系和利益集团的人都在为了未来而人心思动,这其中肯定有降曹操的,也有降刘备的,而刘备能取得益州不过是先下手为强,法正,张松,孟达和李严不过是率先投靠刘备做了“内奸”而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权,刘备,曹操,张鲁都可以说对益州虎视眈眈,而刘璋却没有意识到危机,对普通人来说碌碌无为问题不大的。 但要是一方 霸主而言,做不到内部上下一心驾驭全局保境安民,在乱世之中就是最大的危险了,在这种巨大的危机情况下手下人都会寻找出路也就在所难免。

从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刘璋继任成为益州牧,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占成都,算起来刘璋统治了益州20年时间。刘焉、刘璋父子属于外来势力在益州建立的政权。 当时的益州避免了黄巾战乱。因此比较富足,经济较为发达,但看似天下太平,实际上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因为外界已经大乱了,此时的益州需要的是一位雄主,而不是守家之犬。 刘璋对此丝毫没有意识到,自我感觉良好,刘璋的错误在于面对外部的入侵手足无措,无力应对外部势力威胁。祸起萧墙而不自知。无能,暗弱在刘璋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至于说张松本人,是益州本地人,他是看不起刘璋,有意投靠曹操,但出使曹操处被曹操怠慢,这才投靠刘备,回头劝刘璋结交刘备。让刘璋“引狼入室”。 张松不仅自己“下海”,还把法正孟达拉下水。但区别在于,法正孟达是外来户, 在郁郁不得志 自然想到择主而事 。怀才不遇,自然也就另谋高就。 公元213年,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率领部下投降了刘备。原因就是刘璋已经是大势已出,他得为自己将来考虑,投靠新的主子,晚降不如早降。

但问题是刘璋为何落得个刘璋为什么会众叛亲离的地步,想想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形容刘璋的为人的“暗弱“”,意思就是:不明事理、懦弱无能。 刘璋看不清政治形势,他就想割据一方。但他这样想,但刘备曹操不这样想,刘璋割据一方显然是不现实的。刘璋既然不给下面的人一个光明的前途,又加上个人能力的缺失,失败就是必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