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三北”行记|热爱与坚守 凝聚“三北”工程中的科技力量
8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6日电(记者任彦逸、彭源)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无论是道路两旁,还是农田四周,随处可见树木相伴而生。然而在许多年前,这里的林草覆盖度仅为0.04%。
磴口县处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全县77%的面积为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其所在的巴彦淖尔市有“塞外粮仓”之称,因此防沙治沙至关重要。
防沙治沙久久为功,离不开科技力量的保驾护航。1959年,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磴口治沙综合试验站设立,1979年组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磴口实验局,1990年更名为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以下简称“沙林中心”),2023年,三北工程研究院依托沙林中心成立。
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从事荒漠化防治及防护林研究工作已有22年,主持过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编制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为科学恢复林草资源提供了科学支撑。
据张景波介绍,沙林中心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大量防护林建设实验,涵盖了树种的选择、林带的设计以及后期的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沙林中心还积极研究沙棘的遗传改良,筛选出50多个品种,推广面积覆盖13个省区的30多万亩土地,形成的经济效应达到2亿元以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此外,沙林中心还致力于研究“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即沙漠上铺设光伏板,板下种植梭梭树等耐旱植物,植物上嫁接经济作物。经过探索,张景波总结了几条经验:要低成本,高投入意味着高风险;要滴好水,不宜种高耗水的经济作物;要可持续,选择当地的抗旱、抗逆性、抗瘠薄强的树种;要有效益,肉苁蓉药食同源,在梭梭树上嫁接肉苁蓉可以反哺生态抚育和管理。目前,沙林中心在磴口和库布其沙漠建设了38000亩的“光伏+生态治理”示范区,四翅滨藜成为新的试验对象。
在内蒙古磴口县10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园区,记者见到张景波正和研究人员一道蹲在沙地中进行化肥试验。“我们正在测试不同浓度的石墨烯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来寻找化肥最佳浓度。”张景波说,他们设计了一套雨水回收设备,雨水流到光伏板下沿后能够流入管道内,汇集在光伏板下的储水罐里,再在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园区内,高大的光伏板向阳而立,板下今年栽种的树苗可见绿意,园区也成为磴口县探索防沙治沙好办法的一道缩影。
谈起治沙经历,张景波颇有感触。“荒漠化防治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工作,当年满天黄沙的时候,大家都往屋里跑,我们却背着仪器往外跑,很多农民都说这帮傻孩子在干什么。”张景波说,沙漠如何前进、风沙流如何运行等问题,需要深入一线、持续观测,张景波和同事经常拿着仪器去野外观测,尤其是刮大风的时候,是他们最重要的监测时间点。
“我们制作了许多植物标本,提供给有需要的单位,沙林中心也承接了许多高校和中小学学生的调研参观活动,希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棵传承的树苗。”张景波说。
在治沙人的接续奋斗和科研人员的坚守下,如今的磴口县,累计治理沙漠达210万亩,沙区林草覆盖度提升至37.2%,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张景波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比较难治理的区域,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