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胸中义利交战初,胜负未分子夏臞。——曾丰《题张德清悦斋》 在古代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例如:不斩无名,就是比试之前必须知道对方的名字,不和不说出自己姓名的人比试,又比如《官场现形记》中说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许多人不知道为何要遵循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规则,斩了来使又如何呢?汉朝有一位将军就试过了。这个将军就是耿恭,史书上这样记载那次斩杀来使:“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就是说耿恭不仅仅是把来使给杀了,还将他放在城门上给烤了,这是何等残忍的手段,耿恭又是为何要这样做呢?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矩,还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许多人都知道,那个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早就形同虚设,诸侯国开始乱斗,以期能够等到更多的土地和臣民。尽管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里,诸侯国打仗还是保持了最得体的方式,派人下一封战书,告诉别国,我即将要攻打你们了,你们做好准备吧!这封战书又应该怎么送过去呢?那当然是找一个“快递员”送过去了。不过春秋时期的快递员被古人称之为行人,意思就是使者。他们与国事朝政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一个维护着周礼的传递者,统治者们深知这一点,所以不会对这些行人怎么样,反而会好好地招待他们,感谢他们送来了这一封战书,这就是最初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最初的使者只负责送去战书,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使者的职责也在发生着变化。

时代变化之后,王朝的礼乐制度彻底不复存在了,打仗之前也不需要去下一封战书给对手,约好时间地点了,这个时候的使者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呢?这个时候的使者从战书下达者,转变成为了信息的传递者,使者可以通过来往两国的驻地,寻找到有效的信息,再报告给上级。

例如当时的蜀汉使者,使者被派遣到司马懿的身边,司马懿热情款待使者,然后与使者对话,推测出了诸葛亮的近期饮食习惯,来推断诸葛亮应该是命不久矣,他的机会即将来临。倘若司马懿斩杀了蜀汉的使者,那他就无从得知他想要的讯息,这样只会给未来的战争增加一些难度。所以这个时候的不斩来使,则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对方的信息,这样才能够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

话再回到耿恭怒斩使者,既然都已经知道了使者能够带来的好处有这么多,耿恭为什么会把使者给斩杀了呢?事情还得从耿恭的一场恶战说起,史称“十三将士归玉门。”公元74年的时候,耿恭被任命为校尉,驻守在金蒲城中。驻守不到一年,北匈奴来势汹汹,耿恭用计谋将北匈奴击退之后,发现金蒲城是一个不好驻守的地方,于是果断放弃这座城池,转而寻找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疏勒城。

耿恭在疏勒城里驻守,北匈奴用尽了办法想要他投降,甚至截断了疏勒城的水源,想要逼迫耿恭就范,耿恭就在疏勒城里面挖井取水,送上城楼去给北匈奴人看,甚至洒水示威,让北匈奴人不得不暂时撤退。不过好景不长,北匈奴人联合其它人,将疏勒城全部给包围起来,耿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地步,疏勒城中也没有粮食补给。眼看耿恭就快落败,车师后部王的寡妻为耿恭送去了匈奴的情报,还有一些补给的物资。原来车师后部王的寡妻是汉人血统,被远嫁塞外后,心中依然挂念着汉朝,于是帮了耿恭一把。

耿恭就这样活了下来,北匈奴拿耿恭没办法了,派去使者游说耿恭。使者对耿恭说,你要是投降,匈奴可以给予你很多的财宝,还有很多的美人,耿恭不为所动,在使者讲完的时候,便杀了使者,将他的肉给烤了,并且上城楼给北匈奴的人示威,这就是耿恭斩杀使者的全过程。

结语:耿恭这样的绝境之中,斩杀了北匈奴来使,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才使得他最终能够回到自己的故土。而在生存的面前,一切的规则都变得虚无起来,耿恭对于匈奴已经有了鱼死网破的决心,故而斩杀死者以泄愤,也是情有可原的。 参考资料: 《官场现形记》 《后汉书·耿弇列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李四侃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