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布施金银,供奉佛像,表面上是积德善行,但如果掺杂了些许私心,仍可能种下恶因。

地藏菩萨曾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行善,实则在造业。

布施者的心念是否清净?善行是否真正利益他人?这一切都关乎因果。

长安城外的妙觉寺香火鼎盛,富商李正恒以善举闻名,却在布施后陷入困惑。

他的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何善行未得善报?

地藏菩萨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积德行善,实际上却是在积攒恶业

“尊者,我捐了十几箱金银,为何还觉得心中不安?”李正恒站在妙觉寺的大殿内,面对慧远尊者,眉头紧锁。

慧远尊者看着他,平静地问:“施主,你布施时心中所求为何?”

“家中生意不顺,我希望借布施换来菩萨庇佑,让财运昌隆。”李正恒的回答带着几分坦然。

“你可知,善行若带条件,便失去了清净之意。布施若夹杂私欲,虽有善行之形,却无善行之实。”慧远尊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慈悲。

李正恒沉默片刻,低声问:“难道我的布施毫无意义?”

慧远尊者摇头:“布施仍有功德,但因心念不净,功德被削弱,甚至可能转为恶因。”

寺外,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者跪在路旁,向经过的行人伸出手。

“施主,能否施舍些钱财?我已有三日未进食。”老人声音微弱,目光带着期盼。

李正恒皱眉,挥手拒绝:“我刚捐了十几箱金银给寺中,已尽善心,去寺里讨些斋饭吧。”

随从李福低声说:“老爷,您向来乐善好施,如今为何拒绝?”

“这些人懒惰成性,给他们钱只会助长坏习惯。”李正恒语气冷淡,转身离去。

老人低头沉默,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山路尽头。

夜深,慧远尊者在禅定中看到一场梦境。

寺中堆满了金银珠宝,却升起浓重的黑烟,遮蔽佛像,整个大殿昏暗无光。

地藏菩萨现身虚空,手持锡杖,低声开示:“世间有三种人,以为行善,实则造业。黑烟正是他们心念不净所致。”

地藏菩萨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积德行善,实际上却是在积攒恶业

慧远尊者请教:“菩萨,究竟是哪三种人?”

“第一种人,行善却夹杂私欲。”

“第二种人,行善却存傲慢。”

“第三种人,行善却不顾因果。”

地藏菩萨的身影渐渐隐去,慧远惊醒,满头冷汗。

早晨,慧远尊者召集僧众,讲述梦境开示。

“第一种人,行善却夹杂私欲。布施若带交易之心,功德便会被私欲污染。”

他看向众人:“昨日施主李正恒便是如此。他布施的目的是求财,虽有施财之行,却无舍心之实。”

僧人法藏问:“尊者,若布施有私心,是否完全无益?”

“布施仍有功德,但私欲会让功德削减,甚至因贪念而种下恶因。”慧远回道。

“尊者,第二种人为何因傲慢造业?”一位僧人提出疑问。

慧远尊者讲起一个故事。

五台山的慧朗比丘,修行多年,以广施善行闻名。

一次,他遇见一位化缘僧人,衣衫褴褛,神色平静。

地藏菩萨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积德行善,实际上却是在积攒恶业

慧朗施舍干粮时,带着轻视的语气:“若非我的布施,你连生存都难以为继。”

僧人接过干粮,淡然说道:“布施若带傲慢,便如毒水灌溉种子,无法结出善果。”

话音刚落,僧人化作一道清光消失。

慧朗顿悟,那僧人正是文殊菩萨化现。从此,他潜心修行,再不以傲慢待人。

慧远尊者叹息:“傲慢心污染善行,虽行善举,却因轻视他人而失去福报。”

“那么,第三种人为何不顾因果?”僧人法藏再问。

慧远尊者叙述了边陲镇的故事。

张德地主每日施粥济贫,起初,流浪者感恩不已。

久而久之,他们变得依赖,每日等着施粥,却不再谋生。

甚至有人为争夺粥食,互相争斗,镇上治安变差。

张德施粥虽善,却因不明因果,助长了懒惰与怨恨,最终破财受害。

慧远尊者摇头:“真正的善行,应让众生离苦得乐,若助长恶念,便是行善造业。”

李正恒再次来到寺中,向慧远尊者行礼。

“尊者,我昨夜梦见黑烟笼罩大殿,是否与我的布施有关?”

慧远尊者点头:“施主心念不净,善行便易转化为恶因。”

李正恒叹息:“我该如何修正?”

慧远尊者微微一笑:“答案早已在地藏菩萨的开示中......”



“尊者,菩萨的开示中提到的三种人,我究竟属于哪一种?”李正恒声音低沉,眼中带着迷茫。

慧远尊者注视着他:“施主的行善中夹杂了太多私欲,虽有布施之行,却无舍心之实。这便是第一种人——行善却夹杂私欲。”

李正恒眉头紧锁:“若我心中有所求,就无法积福吗?”

地藏菩萨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积德行善,实际上却是在积攒恶业

慧远尊者微微一笑:“善行是否积福,不在于施舍多少,而在于心念清净。若布施时心有所求,便如种子被污泥包裹,虽能发芽,却难以开花结果。”

慧远尊者停顿片刻,继续说道:“施主可曾听闻唐朝布施大王韩清的故事?”

李正恒摇了摇头,示意愿闻其详。

韩清是长安城中最有名的富商,家中财产堆积如山。他每年都会捐出大量金银修建寺庙,供养僧人,甚至被朝廷封为“布施大王”。然而,在他去世之后,高僧为其诵经超度时,却发现他的神识无法安宁。

高僧禅定观察后,叹息道:“韩清虽布施无数,但他的每一次布施都带着强烈的功利心。他想通过布施换取来生的荣华富贵,甚至希望以布施换得名声。这种夹杂私欲的布施,虽有功德,却因贪念而种下恶因,导致他今日无法解脱。”

慧远尊者看向李正恒:“施主可曾想过,若布施只是为了利益,是否与交易无异?”

李正恒低下头,思索良久:“尊者,那第二种人为何会因傲慢而造业?”

“傲慢心会让善行失去平等。布施本是无私之举,但若心存轻视,便是以有为心行无为事。”慧远尊者语气平和,但目光中带着深意。

他讲起了五台山的慧朗比丘。

慧朗比丘修行多年,常年救济贫困,被众人尊为“善心比丘”。久而久之,他开始以此为荣,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僧人化缘。慧朗随手掏出一些干粮,语气中带着轻视:“若不是我的布施,你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那僧人接过干粮,轻声说道:“善行若带轻视,便如毒水浇灌种子,终究无法结出善果。”

地藏菩萨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积德行善,实际上却是在积攒恶业

慧朗一愣,正欲开口,僧人却化作一道清光消失。慧朗瞬间明白,那是文殊菩萨的点化。他深感惭愧,跪地忏悔,从此潜心修行,再不敢以傲慢之心待人。

慧远尊者叹道:“傲慢使人自高自大,轻视对方的痛苦。行善若带傲慢,功德便如风中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李正恒点点头,若有所思:“原来如此。傲慢会让善行变质,那第三种人又为何因不顾因果而造业?”

慧远尊者闭目片刻,缓缓开口:“行善需有智慧。若不明因果,便可能助长恶业。”

他讲起了边陲镇上的张德地主。

张德每日施粥千碗,流浪者数百人靠此为生。起初,流浪者感恩戴德。然而时间久了,他们变得依赖,不再谋生,甚至为争夺粥食互相争斗。镇上治安日益恶化,怨气四起。

张德以为自己在行善,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助长了懒惰与贪婪。他施粥虽善,但因不明因果,善行反而滋生了恶果。

慧远尊者说道:“行善需让众生离苦得乐,而非加重他们的困苦。若纵容恶念,便是行善造业。”

李正恒深深叩首:“尊者,我终于明白了。布施不仅在于施财,更在于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慧远尊者微微一笑:“地藏菩萨常说,‘善恶之因,发乎一念。’行善者需审视心念,方能积累福德。”

李正恒离开妙觉寺后,将部分金银用来帮助村中贫困百姓,并亲自教他们谋生之道。他不再期待回报,而是以清净心行事。

地藏菩萨开示:有三种人看似在积德行善,实际上却是在积攒恶业

几年后,李正恒的商队逐渐兴旺,而他的内心也变得平和安宁。

地藏菩萨开示,善行并非只在于外表,而在于心念是否清净。

夹杂私欲的布施,是交易;怀有傲慢的善行,是毒药;不明因果的帮助,是愚行。

真正的善行,应以智慧为引导,以清净心为基础,让众生离苦得乐。愿众生能明因识果,行善无染,得大自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