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大气监测管治平台大屏。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供图
走进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由192块55英寸LCD屏无缝镶拼在一起的弧度显示墙,成千上万条数据在显示屏上跳动、闪烁。目前,中心集成了已建成的3套黑烟车抓拍系统、3套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3套3D气溶胶雷达、13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一体化走航监测车等监测监控数据,形成环境治气大数据仓库,打造环境治理“一网统管”“一网统揽”管控体系。中心开发部署的智能化大气监测管治平台,创新型应用“移动+固定”双网监测模式,即通过在公交车、出租车上安装移动监测设备获取空气质量数据,结合雷达扫描、走航监测、黑烟车抓拍等固定监测数据,实现对龙泉驿区空气质量全方位、全时段的感知与展示。平台以大数据算法、生态环境模型为核心优势,通过对涉气企业用电数据分析、渣土车GPS轨迹分析可实现对涉气企业生产排污情况、土石方点位活动情况的实时掌握,快速发现涉污问题,就像是给龙泉驿区安装了一个“千里眼”,让未落实重污染预警天管控措施的工厂无处遁形,最快3小时能发现新增土石方点位。
以上技术,让环保工作者能够抓牢工业和工地两个“牛鼻子”,不断探索提升“气质”最有效办法,走出了一条“盯大户、查高值、重源头、控变量、防扬尘、强执法、促联动、抓整改”的治气攻坚路径。
以渣土车管理为例,在重污染预警期间,平台能迅速追踪渣土运输车辆的GPS轨迹,第一时间发现违规出现在重点管控区(当前时段,不允许出现运渣车的区域)的运渣车并生成预警,精准追溯运渣车的起讫点位和所走线路,还可追查该车辆所属公司信息,为环境执法人员提供相关监管线索与执法依据,提高人员摸排、处置效能。除此之外,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平台联合环科院所、高校机构,首创运渣车行驶里程与碳污染排放计算算法模型,与传统碳核算模型形成互补校对,实现碳排放交通领域中的重型车辆碳核算体系研究成果落地。
良性互动,促进环境和产业共同突破
在平台辅助下,龙泉驿的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街道变得更干净整洁了,满眼赏心悦目的生态美景,龙泉山、桃花故里、青龙湖、东安湖……一张张生态名片随大运会的召开飞往世界,让龙泉驿也成为不少旅行者的打卡圣地。回顾2023年,龙泉山上远眺雪山、蓝天倒映在东安湖的照片时常活跃在成都人民的“朋友圈”,这些都是美丽龙泉的见证。
用数据说话,龙泉驿区综合指数排名长年稳居成都市中心城区第1,2023年龙泉驿区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94天,全年主要污染物PM10和PM2.5相比2015年均下降了50%,空气质量逐年改善,在2023年大运会举办期间,龙泉驿12天空气质量全面保持优良,实现环境空气优良率100%,PM2.5日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浓度明显改善,以“大运蓝”的良好形象迎接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国际友人,尽显雪山下的生态公园城市之美;龙泉驿区2023年全年各污染物指标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高质量的“蓝天答卷”为市民带来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不断优化的生态环境质量中,平台也在自我进化发展,构建了监测、预警、分析、决策、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为数字化、精细化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手段,推动龙泉驿区生态环保铁军脚踏实地地在治气路上努力作为。此平台在2023年获得“2023年智慧蓉城优秀应用场景区(市)县十佳案例”称号并入围2023年数字中国年度优秀实践案例。
面向未来,全力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2024年,龙泉驿区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核心体系,结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平台建设,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平台也将在“十四五”规划与本地业务牵引下,不断拥抱、适应政策着力点,一方面从企业管控出发,开展技术性企业帮扶,在坚持环保底线的情况下提升营商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环保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辅助推动碳达峰环保细分行业碳核算模型落地,为实现区域级产业降碳强链行动赋能。
2024年,全区上下将坚持以更大的污染物减排量冲抵经济增量和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力争PM2.5浓度降至34微克/立方米,守护“成都蓝”,守住“长久蓝”,努力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龙泉驿力量。(吴永强、魏萧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