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看看那些威严神秘的皇帝们,他们的称号为何如此繁杂,有时被称为汉武帝,有时名为明武宗,或是宋文帝或宋仁宗。你一定听说过乾隆皇帝吧!但也许未曾听说过他也常被唤作清高宗,甚至清纯帝。

对于这些混乱的称谓,你是不是感到困惑,为何有的皇帝带有祖,有的带有宗,有的又是帝,甚至还有乾隆或康熙这样的名字。别急,这其中涉及到古代的庙号、谥号以及年号等复杂的概念。以乾隆皇帝为例,乾隆是他的年号,而清高宗则是他的庙号,清纯帝则是他的谥号。

那么,这些庙号、谥号和年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呢?下面,我会为你详细解释这一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源于《左传》,其含义为国家的重要事务在于祭祀和军事。战争令国家拓展领土,屹立不倒,而祭祀则彰显出我国民族对祖先的敬仰传承。

自商代起,如若哪位先商帝王战绩显赫、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后代便会为他们修建专祠诚心祭祀。考虑到祭典中的不同称呼,庙号应运而生。 

庙号源自商代的祭祀传统,当时仅有四类:“太”、“高”、“世”、“中”。开创基业者被尊为太祖或太宗,如商朝的创立者商汤;功勋卓著者得名高宗,如著名的商王武丁;而有中兴之功的商王则被誉为中宗。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庙号具有荣誉性质,并非人人可得,仅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君王。无庙号的商王,经过数代后便被遗忘,不仅庙宇不再保存,甚至自身神位也需迁至他人庙内。

到周朝时,西周人并未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庙号空白期。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建立了谥号系统作为替代。

谥号,即后人对君主或诸侯生平业绩所作的概括性评价。这些评价可长可短,时而褒奖、时而批评,有些则较为中性。由于它们总是出现在逝者身后,因此被冠以“盖棺定论”。

周王朝为此给谥号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并编撰了《谥法》。书中根据功过得失,规定了相应的谥号。如有经天纬地之功者得谥“文”,有战功赫赫者得谥“武”,残忍暴虐者得谥“纣”,寿命短暂者得谥“哀”等。因此,我们熟悉的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称号应运而生,其中既有赞赏,亦有批判,功过是非一览无余。

与庙号相比,谥号不仅适用于天子,更广泛应用于诸侯及大夫。周代封国有百余个,每国国君多达十几代,每位国君均有专属谥号。因此,周代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谥号泛滥的时期。

然而,这种情况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发生改变。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后代评议先祖,有违尊卑秩序,故废除谥号制度。因此,秦始皇仅被尊称为“始皇帝”,其子胡亥也仅被称为“秦二世”,皆无谥号。同时,由于秦朝并未实施庙号制度,故秦朝成为历史上唯一既无谥号又无庙号的朝代。

大汉王朝时期,庙号制度得以恢复。与商周时期类似,西汉也规定只有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帝王才能享有庙号。据史载,西汉仅汉高祖刘邦(太祖)、汉文帝刘恒(太宗)、汉武帝刘彻(世宗)及汉宣帝刘询(中宗)四人获此殊荣。然而到东汉时期,庙号制度逐渐宽松,部分无显著功绩的皇帝亦获得庙号。

此外,西汉还恢复了秦始皇废除的谥号制度,如我们熟悉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等皆为此类。

尽管汉朝初期已恢复庙号和谥号,但仍未出现年号概念,因此纪元问题颇多困扰。直至汉武帝时期,首次创立年号制度。刘彻登基第十七年,将该年定为建元元年,“建元”由此成为我国首个年号。此后,每位皇帝均会设定一至多个年号,直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年号制度对周边东亚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如今,日本依然沿用源于中国的年号制度,将2019年定为令和元年。

在历经变迁后,庙号与谥号的制度经历了两次显著变化。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汉朝的情况。那时,谥号、庙号及年号齐头并进。然而,由于每个皇帝皆有谥号,仅部分皇帝得享庙号,因此史官们更倾向于使用谥号来尊称皇帝,如称刘彻为汉武帝,而非汉世宗。

然而,这种状况自魏晋和唐朝开始有所改变。

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大,庙号的限制逐渐放宽,从汉朝时仅少数杰出皇帝可得庙号,转变为大多数皇帝均可获得。渐渐地,庙号成为皇帝的必备称谓,而非衡量功勋的荣誉。到了隋朝,即使是残暴的隋炀帝亦有其庙号,可见当时庙号已变得相当“廉价”且不严谨。

同样,谥号也在唐朝初期发生了变革。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觉得谥号过于简略,无法彰显李渊和李世民的丰功伟绩,以及皇帝与普通王公之间的差异,因此将两位先帝的谥号延长至七个字。李渊的谥号由“太武皇帝”改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则由“文皇帝”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如此一来,原本平淡无奇的谥号顿时显得高端大气。

然而,李渊和李世民的谥号变长了,后代皇帝的谥号若仍保持原样,岂不失礼?因此,自唐高宗李治始,唐朝后期的皇帝谥号也随之增长。如李治的谥号为“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李隆基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后各朝代纷纷效仿,谥号愈发冗长。直至清朝的努尔哈赤,竟出现了长达25字的皇帝谥号,可谓空前绝后。

古代帝王的谥号逐渐变长,本可以理解成皇帝虚荣心的表现,然而,如今却引发了一项难题。过去,大家乐于用谥号来尊崇已故帝王,如汉武帝或北魏孝文帝等等。然而,现今谥号过长,难以直接称呼,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实在过于繁琐。因此,自唐朝起,史官们便不再使用谥号称呼皇帝,转而采用庙号。

由于此缘故,自唐朝起,人们普遍将皇帝称为"某某宗",而非"某某帝"。例如,我们熟悉的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宋徽宗等。

至此,您是否明白为何古代皇帝的称号有的为"某某帝",有的则为"某某宗"呢?实际上,这两种称号分别代表谥号和庙号,以唐朝为界限,清晰明确,毫不混乱。

有些皇帝没有用谥号或庙号,而是以年号被人们称呼为例,如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等。这与中国古代皇帝年号制度有关。

众所周知,汉武帝首次创立了年号制度。此后,每位新任皇帝都会设定自己的年号。然而,早期的年号并非固定不变,例如汉武帝最初的年号为“建元”,但因发现白麒麟而改为“元狩”,又因挖出青铜大鼎而改为“元鼎”。可见,皇帝可根据个人喜好随时更改年号。历史上,年号更换次数最多的当属女皇武则天,她在位15年间共使用了14个年号,几乎每年更换一次。

频繁更换年号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因为年号具有纪年作用,频繁变动会影响日常生活。此外,铜钱上的年号也要随之改变,对货币流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变得相对稳定,一人一号。随着年号与皇帝的紧密联系,民间逐渐用年号代替皇帝称号,形成了诸如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称呼方式。

实际上,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更多是民间或小说中的习惯用法。而在庄重的太庙或者严谨的历史典籍之中,仍会以庙号或谥号的简称为标准。例如,开头所提及的乾隆皇帝,在民间及小说作品中有“乾隆”之称,然而在正式场合下,他的庙号为“清高宗”,谥号则更为复杂,全名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通常被简称为“清纯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