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旅部近日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县域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越来越多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受到欢迎,广西柳州、山东淄博、甘肃天水等城市受到游客关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安徽宏村等乡村古镇深受游客青睐。

今年“五一”旅游下沉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尤其是县域旅游假期表现突出。从去哪儿的数据来看,这个假期里酒店预订量增幅前十名的城市几乎都是三线、四线或五线城市,其中五线城市河池以393%的同比增幅领跑全国,其次是山西运城、内蒙古巴彦淖尔。

红网舆情中心大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县域旅游”全网发文总量为5.18万条,互动声量9766.40万,影响力值更是高达152.36亿。

可以说,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县域旅游着着实实火了一把。

县域旅游怎么就突然“火了”?

光明日报评论文章《县城旅游,怎么就火了?》指出,县域旅游的火爆,看似偶然,但其实也自有道理。首先,县城往往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且有特色,对于平时紧张忙碌的都市人来说,自带“逃离城市,回归田园”的美好滤镜,吸引力强。二则,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热门景点在节假日的火爆“劝退”了很多出游者,他们转而将兴趣投向了更小众、不用大排长龙、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好的“小地方”,而且县域旅游在门票、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也更具性价比优势。三则,社交平台的发达,让那些隐藏在县城的美景、美食等资源得以被更多人看到,线上的流量很容易转化为线下的旅游行动,吸引很多人前往打卡。

(益阳桃花江竹海景区。)

红网评论文章《五一出行新风向?“县域旅游”魅力何在》表示,小县城得以在五一假期“圈粉”,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但也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博主的挖掘和传播,让曾经不为人所知的自然风光,默默无名的古迹文物,独特迥异的民族风情开始展现在大众面前。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认为,首先是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的交通通达性近年来大幅提高,比如高铁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这是小城市旅游热兴起的前提条件。其次,在旅游消费的多元化趋势之下,消费者的出游偏好逐渐从“大目的地”向“小目的地”迁移,避开超大客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假日“刚需”,一些相对小众、冷门的小城市尤其盛产“宝藏目的地”。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王亚磊表示,下沉市场基数较低,增长空间更大。同时,游客追求更松弛和更具性价比,加速了下沉趋势。相比一二线城市的“人挤人”,下沉市场为游客身心放松地度过假期提供了可能。而且,相比一二线城市假期高企的住宿、餐饮费用,下沉市场也更有性价比。

途家民宿首席商务官刘杨分析,县城之所以能越来越火,是因为当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以满足客人的度假休闲需求,并结合在地文化提供独特的民宿体验活动。未来逐步实现县城即目的地,民宿即目的地,县域旅游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火了之后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澎湃新闻社论《“县城火了”之后》认为,游客在“重新发现”县城,县城也要用心展示自我,持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对游客来说,去一些不太知名的县城旅行,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发现之旅;而对于这些小城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曝光机会,要趁机把形象立起来,把口碑传出去。一些县域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酒店民宿还不太够用,停车位还无法满足自驾游客的需求,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此外,市场环境和经营观念也可能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规范,增强服务意识。

半月谈刊发《让“县域文旅热”成为旅游新常态》指出,各地主管部门要在旅游业的细分领域做好文章,尤其要把眼光放长远,把握住旅游日益追求个性化、小众化、舒适感的趋势,乘势而上,力求让“小众旅游”出圈,升级为“精品旅游”。这对各地文旅部门“深耕当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发现力,对坐拥的优质文旅资源不能视而不见,做到“心动便行动”,敢于放手去干,多以服务加分、减少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在尽量让当地“小众景区”留住天然的朴素美的同时,要防止同质化发展和各自为战的僵化思维,而应与地域相邻、特色相近的县区联手,串珠成链,做大区域优势。

振兴国际智库《县域旅游,突然“火了”之后应该怎么办?》报告分析,面对县域旅游的火爆现象,小城市和县级城市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类城市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以旅游业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重新审视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生态成为了关键的发展策略。“接二连三”意味着以旅游业为核心,连接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同时促进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小城市和县级城市应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与之紧密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行业的协同增长。这不仅包括提升现有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水平,还包括引入更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提供商,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南方日报评论文章认为要精心打磨县域旅游这块“璞玉”。文章指出,我们乐见县域旅游逆袭成“黑马”,也应看到热潮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景点开发的角度看,部分县域游项目仍处于开发完善阶段,景区管理能力有限、管理经验不足、缺少迎峰预案,“野景点”“私设景点”等问题亟待解决。从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停车困难、食宿简陋、交通不便、维权不易等是许多游客集中反馈的问题,需要深耕细节、做好服务。“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多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才能确保旅游体验“细腻如玉”。

中国经济时报《解码“小城出圈”丨“县域游”何以成文旅消费新宠》报道认为,下沉市场被看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从供需角度来看,发展还存在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等问题。各地要着眼长远,对当地资源和旅游产业进行科学整合和规划,积极探索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供给能力,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把“流量”变“留量”,成为“网红”更要长“红”。

县域旅游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正如中国旅游报评论文章《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所言,“小地方”旅游有“大作为”。广大有志于发展旅游的地区要将挖掘“小地方”旅游新元素的任务交给年轻人,更加关注出行人群结构的积极变化,迎合新需求,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渠道,从塑造情绪价值出发,完善景点、景区产品和服务,提供良好的感官体验和深刻的形象认知。同时,要合理规划布局,不盲目追求大手笔、大投入,而是在特色化、个性化上下功夫,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在迎合人性、回归本真中形成持久吸引力。

(红网舆情中心出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