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午门是北京故宫宫城的正门,在一些小说演绎和影视作品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任何午门斩首犯人的史料,却有很多官员在午门被廷杖的记载,其中不乏官员被杖毙的事例。

其实用正常的思维想这件事,就知道在五门斩首是不合理的,毕竟是皇宫的正门人来人往,在这里斩首犯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皇帝也不想自己的家门口被喷的哪里都是血。

但这个正门口的位置,又恰恰十分符合廷杖的要求。因为廷杖是皇帝震慑百官的手段,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廷杖大臣,才能起到杀鸡儆猴的威慑作用。

廷杖是为了强化皇权而设置的一种酷刑,他并没有载于大明朝的法典之上,属于一种法外之刑,是完全按照黄帝的想法和意志,施加在大臣上的一种刑法。

大明洪武八年,朱元璋廷杖刑部主事茹太素,这是明朝历史记载的首位被廷杖的大臣,这也是明朝恢复前朝廷杖制度的开始。

但廷杖制度在洪武年间仅仅实施了4次,在其之后的建文、永乐、宣德三朝,一直都没有过此项刑罚的记载。只有洪熙年间,有过翰林院侍读李时勉被廷杖这一次记载。

但发展至明朝中期,廷杖开始被频繁施用。成化和正德年间的史料记载,皇帝廷杖大臣的记录开始逐渐增多。而直接杖毙大臣的记载则出现在正德年间。

正德皇帝喜欢微服出巡,全国各地到处跑,时间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一个皇帝总是玩失踪,不理朝政,大臣们自然是不干,于是常常上疏劝阻。

正德十四年,舒芬等107名大臣上疏劝谏,导致正德皇帝大怒,107名大臣被罚跪在阙前五日并受杖三十。

但此后接连发生了,张英在朝堂上自杀进谏,内阁大学士集体辞职等事,为正皇威,正德皇帝将参加此事的共146名大臣在午门前廷杖,当场就打死11人。

等到了明嘉庆年间,在左顺门事件中,嘉庆皇帝更是直接杖毙了16人,是明朝历史上杖杀人数最多,最为惨烈的一次。

在这之后,廷杖变成了嘉庆帝,惩戒大臣习以为常的手段,其在位40多年,廷杖的记载数不胜数,“杖杀朝士卒,倍徙前代”。

不过到万历后期,廷杖制度被正式废弃,直至崇祯朝才被重新启用,这一阶段也有大臣被杖毙的记载,但整体数量上较之前朝有很大的减少。

廷杖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到其巅峰时期形成固定的执行程序。首先行行地点就是我们熟悉的午门外,在整个明代在这里廷杖大臣有500多次,廷杖的命令,仅由皇帝或皇帝身边的权宦下达。

而廷杖的力度,也由“密语”来表达,即“用心打”和“着实打”,前者会留受杖者一命,后者受杖者必死无疑。

成化年之前,受杖的大臣,会在臀部垫好厚棉衣或毛毡,主要目的是让大臣受辱,但即便这样,手账的大臣也会数月无法下床。

正德年后,大臣会被剥掉衣服受杖,不仅侮辱的意味更强,受杖的大臣也会因为缺乏保护而受伤惨重,直接被杖毙的记载也随之出现。

廷杖是明朝皇帝为了集中皇权而产生的一中法外之刑,其产生也就注定了皇权和士大夫阶层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使得整个统治阶层做出决策的能力大大削弱。

廷杖产生的初期,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大臣在精神上受辱,起惩戒作用。但发展至中后期成了皇帝泄愤的方式,不仅剥掉大臣的衣服,还将地点选在人来人往的午门外,使受杖的大臣遭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打击。

最终的结果,就是使能够正直直谏的声音越来越少,使得大明朝廷政治腐败,道德堕落,权力斗争愈发严重。

大臣们开始摒弃他们最初的,精忠报国、内圣外王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转而开始献媚、投机、互相倾轧,使得明朝的党争严重,对明朝最终的灭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