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则视频,令人非常压抑。
       视频中,一个小男孩因为顽皮,弄坏了饭店里的物品,需要妈妈站出来为自己赔偿。
       妈妈解决完赔偿事宜之后,因为对孩子的行为不满,便开始了批评和训斥。
       随着妈妈的教育,小男孩不但没认错,反而发起了脾气,甚至冲上去要打妈妈。
       这下,妈妈也爆发了怒火,和自己的儿子撕扯在了一起,母子俩的行为,瞬间吸引了饭店里不少人的围观。


       围观的人群,对这个孩子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脾气太差了,需要好好管教一下。
       但我看到这里,内心却出现了相反的声音。
       可能很多家长都跟围观群众一样,认为小男孩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妈妈的行为,是被宠溺的太深了,属于“惯出来”的毛病。
       其实,抱有这种看法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会陷入到一个误区当中,这种误区,不但会让我们冤枉了家长,也会让我们冤枉了孩子。
       因为孩子发脾气,可能并非是没礼貌、没教养、脾气差,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01.孩子的脾气,其实是他们的语言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情绪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更加直接。
       换言之,像是孩子发脾气的情况,只要我们家长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的语言能力,无法跟得上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就会把发脾气当做自己表达诉求的语言。
       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孩子发脾气时,所想表达的“语言”,究竟都有什么吧。
       ①孩子发脾气,可能因为挫败感
       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独立意识萌芽,自尊心、羞耻心开始滋长,所以一旦感受到周围环境,可能刺激到自己的自尊心的时候,就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
       就比如上面的那个小男孩,妈妈的训斥伤害到了他的自尊心,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中,陷入到了一种“挫败感”之中。
       所以当他妈妈不停的指责他的时候,他才会通过发脾气、表达愤怒,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痛苦。


       ②孩子发脾气,可能是没感受到爱
       在《妈妈是超人3》中,霍思燕的小暖男嗯哼,就有突然发脾气的情况。
       当时,霍思燕的闺蜜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结果嗯哼突然发起了脾气,甚至声称要跟妈妈绝交,离家出走。
       而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嗯哼觉得妈妈照顾客人,而忽略了他。
       那一刻,在孩子心里,妈妈不爱自己的种子在生根发芽,最终就会通过发脾气表达自己的恐惧和害怕。


       ③孩子发脾气,可能是诉求没得到满足
       日常生活中,孩子会因为很多事情发脾气。
       比如,想吃冰淇淋,想去超市买玩具,被妈妈拒绝这些事,总能会触发孩子发脾气的“爆发点”。
       遇到这种事,很多家长会跟孩子讲道理说:“你有啥想法,能不能好好说”?
       但事实上,根据研究发现,孩子语言系统的完善,要在成年前,才能真正成熟。
       换言之,很多小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语言能力是跟不上自己的需求的,所以就会依靠发脾气来表明自己的诉求。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所认为的孩子无理取闹、不讲道理、没有礼貌、缺乏教养等等发脾气的情况,其实都是孩子在表达内心情绪的一种“求救信号”。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02.孩子发脾气,我们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作家雷布斯说过一句话: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高兴才是。
       但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情况,一般下意识就会通过“说教、批评、讲道理”来让孩子停止愤怒、理智一些。
       这种做法,有用吗?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用,但是却会造成一种结果,就是会压抑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内心失去安全感,并且对父母缺乏信任。
       就比如说上述提到的那个被妈妈当众批评教育的孩子,可能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都惧怕于跟妈妈在一起相处,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亲子链接的断裂,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
       就像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说的那样:让孩子将脾气发完,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所以说,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阻止、不是劝导、不是批评教育,而是“看到”他们的情绪。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说的那样: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当我们看得到孩子发脾气背后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平静温和的给予孩子提供爱和帮助,而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最短时间内,冷静下来。
       我们家长有了这个心理过渡之后,接下来就可以用一个固定句型,达到进一步安抚孩子,给予孩子爱与安全感的作用。
       这个固定句型就是:把“别哭了”换成“我知道……”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就上演过这样的神奇一幕。
       有一期节目,胡可带着儿子小鱼儿吃饭,可是在吃饭过程中,孩子却要玩新玩具,但遭到了胡可的拒绝,然后小鱼儿变得逐渐愤怒。
       紧接着,胡可就给我们上演了教科书一般的表态。
       胡可对发脾气的小鱼儿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机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
       听到妈妈的话,小鱼儿慢慢变得冷静下来,并且在吃完饭之后,再去组装玩具。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神奇效果,主要原因就是胡可第一时间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并且具备同理心,去肯定孩子的诉求,然后才是教会孩子规则。
       所以,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按照这套法则去做,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由浅入深的方法,才能让孩子的内心感受到爱与安全感的同时,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
       其实,再怎么优秀的人,也有发脾气、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作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脾气,并且用自己的爱与温柔,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处理情绪。
       或许这,才是我们更应该给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