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伟伦

□ 本报通讯员 邬佩怡

想加装电梯却因一户没签字而迟迟无法施工,楼道堆满杂物影响生活出行多次沟通协调清理仍遭拒绝……人民法庭身处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审理的往往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小案件”。这一桩桩“小案”,连着民生,更连民心。

为此,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以社区治理服务站为依托,强化法庭与辖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解纷组织的信息通报和协调联动,推动构建“法庭+”联动解纷格局,同时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并通过巡回审判、“全时段”司法确认等措施,把暖民心的“小案”办好、把顺民意的“小事”办实,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

据丰台法院方庄人民法庭庭长吕慧敏介绍,自2021年以来该院累计审结涉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案件18000余件,其中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13209件,物业纠纷案件2456件。从纠纷内容看,此类案件多与家长里短相关,如因房屋漏水、私搭乱建引发人身、财产损害赔偿,因楼道堆放杂物、烟道改造、安装窗户护栏等引发邻里纠纷等,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涉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案件往往呈现出矛盾较深、类型多样、举证困难等特点,不少案件进入诉讼前双方已积怨较深,既包含对纠纷本身的争议,也有在双方协商解决纠纷过程中形成的新矛盾。”在吕慧敏看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方庄法庭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考虑社情民意、风俗习惯,发动群众、社区组织参与调解,近三年来方庄法庭一审调解率(含撤诉)达55.1%。

同时,方庄法庭积极融入辖区基层治理,不断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以社区治理服务站为依托,强化与辖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解纷组织的协调联动,高效落实“吹哨报到”,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推动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目前,法庭审判团队已与辖区6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驻点指导机制,通过制定实施人民调解员“理论+实践”培训计划,对辖区内高发的离婚纠纷、继承纠纷、物业纠纷等制作“审理要点+调解指引”30余篇,组织人民调解员培训12期共2000余人次,并通过“以审代课、以案释法、以调促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基层治理,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参与。日常工作中,方庄法庭充分发动辖区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居民共同参与,实现“网格化”调解全覆盖,并帮助网格员、特邀调解员做好因家事、邻里等民间纠纷引发恶性伤人事件或者“民转刑”事件的预防化解工作,共同推动隐患排查、前端化解、综合治理。

经过不懈努力,方庄法庭2021年收案量同比下降11.78%,2022年同比下降12.85%,2023年再次同比下降14.68%,切实推动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实质性化解。

推进审判与调解的同时,方庄法庭定期梳理工作中发现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深入分析纠纷成因特点,以司法建议、白皮书、大数据报告等方式反馈党委政府,科学服务地方决策,并践行“办案就是治理”的理念,针对年龄较大、身体有病残的诉讼当事人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纠纷案件,审判团队深入到当事人家中、医院或其所在社区开展巡回审判、巡回调解,在切实解决当事人“出行难”问题的同时,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常听家长里短,多问柴米油盐。我们眼里的‘小案’往往是群众心头的‘大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多去现场看看,多倾听当事人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在法律框架内努力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佳方案。”方庄法庭法官丁海成称,在法庭审理的一起涉及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案件中,原被告双方系同一单元楼的住户,因被告未在《增设电梯确认书》中签字,三楼以上的住户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不得阻碍加装电梯。根据前期调查和庭审了解到的情况,被告并未实施阻碍加装电梯的具体行为,从法律层面看案件结果一目了然。

然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高低层住户因需求不同难免会有矛盾,如果一驳了之,原被告双方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有可能衍生新的矛盾。于是法官决定向前多走一步,多次与属地街道、消防等部门进行对接,充分了解涉案单元加装电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加装电梯后对低层住户的实际影响,并向电梯安装公司多次释明新法新规。通过多番调解,成功化解了电梯加装的治理难题。

丰台法院政治部主任王红义表示,丰台法院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广泛引导和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为完善辖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更多司法智慧、贡献更多司法力量。(徐伟伦 邬佩怡)

(法治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