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国家也同样有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比如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就是天然注定的。没哪个国家能选择本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但地理环境其实并没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国家的地理位置都是优势与劣势共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阿根廷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每当世界杯、美洲杯举行时阿根廷总是人们热衷谈论的夺冠大热门,可在不踢球的日子里几乎没人会想起这个国家。
可能很多人提到阿根廷首先想到的就是足球和探戈,没人在提到阿根廷的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可能现在的人已很难想象1908年的阿根廷曾是世界第七经济大国。那时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一度与德国比肩。当时的欧洲流行一句话“你富得像一个阿根廷人”。可到了202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48.4%、失业率达到了9.3%。阿根廷曾经的富裕和日后的衰落背后其实就有着深刻的地缘因素。
位于南美洲东南部的阿根廷东临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国土面积约为278万平方公里的阿根廷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的世界第八领土大国。位于阿根廷东部的潘帕斯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这里的土质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发展农牧业,因此被誉为世界粮仓和肉库,加之此地距海港近交通方便也利于农牧产品出口国外。
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是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重要产区。阿根廷页岩油储量位居全球第四、页岩气储量位居全球第二。此外阿根廷还拥有丰富且品质较高的铜、金、银、铁、铀、铅、锌、铝、锡、煤、硼酸盐、粘土等矿产资源。除了矿产资源之外阿根廷的森林资源、渔业资源、水资源也较为丰富。阿根廷地形环境多样:既有安第斯山区、巴塔哥尼亚高原,也有潘帕斯草原、查科平原。
多样化的地形塑造了不同风格的自然风光:阿根廷既有巍峨的高山,也有一望无垠的草原,还能领略到海滨风情......这一切为阿根廷提供了宝贵的旅游资源。西部边境地区的安第斯山提供了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地理屏障,而位于国土腹地的平原又极其适合发展农牧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阿根廷内部公路、铁路交通发达,大西洋沿岸又有不少优良港口。如此便利的交通为阿根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翻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国际格局的中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以及欧洲诸国均位于这一地带,而南美洲、南部非洲等地则是国际格局中的边缘地区。阿根廷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世界上的一个“孤立边缘地带”。这里既不是世界地缘格局的中心地带,也不是主要世界航运线路的咽喉要冲。远离世界权力格局中心的地缘区位使阿根廷得以尽可能避免卷入国际冲突之中。
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阿根廷的地缘格局使其得以幸运躲过两次世界大战,但远离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阿根廷在躲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也错过了多次历史机遇。人类历史上前两次产业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后来逐渐扩散到北美和日本,而地理位置偏僻的阿根廷则与之失之交臂。第三次产业革命恰恰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开启的: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的应用正是始于二战时期。
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了引领国家,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则大力赶超,然而地缘区位过于偏僻的阿根廷再次失之交臂。阿根廷周边邻国除了巴西基本上都是小国。这些国家的实力不足以对阿根廷构成威胁。有着肥沃土地的阿根廷通过种植农作物和从事放牧业就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阿根廷在无外部威胁的环境中满足于这种靠农牧业赚钱的模式。这就导致阿根廷的工业长期未能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阿根廷几乎所有出口商品都集中在替代性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之上。这就犯了经济学上的一个大忌“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也波及到了阿根廷。世界主要大国几乎都被卷入这场经济危机。这些国家可以用来购买阿根廷的农牧产品的资金严重缩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就导致阿根廷的农牧产品出现严重滞销。
1930年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对大萧条束手无策的伊里戈延政府。从此阿根廷就开启了军事政变的历史大幕。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普遍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并开始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而与此同时阿根廷却在不断发生政变和刺杀事件。到了1979年阿根廷的债务已达到180亿美元,1982年又进一步攀升到400亿美元。与此同时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达11.4%。
阿根廷的经济窘境使执政的军政府受到了人民的唾弃与憎恶。在这种形势下当时的军政府总统加尔铁里寄希望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这就导致了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的爆发。阿根廷周边那些小国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威胁,而阿根廷真正最大的外患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英国本土和阿根廷隔着大半个地球,但偏偏阿根廷和英国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存在争端。
马岛距离阿根廷陆地领土500多公里。历史上英国、法国、西班牙曾几番争夺此地。阿根廷独立后宣称从前宗主国西班牙那儿继承了对马岛的主权。1833年初英国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从此两国围绕马岛主权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1982年阿根廷加尔铁里政府席位通过发动战争收复马岛来转移国内民众对糟糕经济形势的注意力,但最终却事与愿违落得一个内外皆输的下场。
阿根廷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11 艘舰船、100余架飞机。马岛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让原本就备受经济困扰的阿根廷更是雪上加霜。国民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生活水平下降、军费开支降低等一系列问题。阿根廷本来就缺乏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所以一旦无力购买国外先进武器必然使其军事实力呈直线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阿根廷外债已高达2310亿美元,在2018年上半年阿根廷比索贬值幅度已超过50%。
至此阿根廷全国超过一半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这样的形势下阿根廷的军费开支一路缩水到南美最低水平。到2011年阿根廷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已减少到0.87%。这创造了历史性的记录。就是这有限的军费开支中有70%左右是用于官兵的工资薪水以及部队的日常运行,也就是说能用于购买新式武器的连军费总额的30%都不到。直到2016年阿根廷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才勉强增加到0.96%。
2015年11月30日阿根廷空军宣布所有“幻影”战斗机退出现役,A-4AR“天鹰”也被无限停飞。阿根廷空军就此“重返螺旋桨时代”。2019年5月份接受5架法国的二手“超级军旗”舰载战斗轰炸机后阿根廷空军才重回喷气式年代。当然阿根廷就是再怎么衰落也仍是仅次于巴西的南美第二大国。阿根廷周边那些小国仍不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目前阿根廷从国防安全角度来看最大的外患仍是英国。
如今马岛依然处于英国的实际控制下,但阿根廷始终没放弃对马岛主权的声索。1982年马岛战争的结果已证明了英、阿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更何况如今的阿根廷比当年还要虚弱。如今的阿根廷要靠自身的军事实力重夺马岛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过通过政治谈判的形式取得马岛的主权却并非不可能。目前在马岛这个问题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大多支持英国,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支持阿根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