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去买东西都习惯了扫码付款,付完钱之后,商家的反应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出于信任完全不看付款记录,另一种就是,设一个语音提醒,他就知道你有没有付钱了,付了多少。古代,食客去饭店吃饭,随便放下几锭碎银子走了,可店小二数都不数,就让食客走了,古代没有语音播报,小二怎么就这么放心食客,万一他少付了,不怕赔钱吗?

银本来是软的,所以作为货币使用的银子也是偏软的,古人就利用银的这个特质来判断收到的银子是不是真的,算是早期的一种验钞手段。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银子上面全都是狗啃的牙印,残留的唾液形成的污垢,历史上真实的银子都是又脏又斑驳,电视上那些白花花亮晶晶的银子都是为了上镜好看骗你的。

银子并不是一上来就成为了中国的货币,早在夏商时期,货币的概念才刚刚形成,人们还是用贝壳之类的东西当货币,所以汉字里“赚、赔、财”跟钱有关的字都有个“贝”,直到青铜器出现,贝壳被铜币取代。 到了唐朝,银子才开始作为货币流通,贞观年间的一两银子等于1000个铜板,可以买200斗米,相当于2500斤米。如果食客是唐朝人,别说只吃一顿饭,就算吃2500斤饭,只要放下一两银子就够了,店小二见了就不会拦。

唐之后的宋朝,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人使用的货币主要是交子还有铜钱,银子很少使用。 《宋史 食货志》曾提过,从宋真宗赵恒开始,宋朝白银数量少,赶不上经济的发展……所以物以稀为贵,银子比唐朝值钱,一两银子值1000-3000个铜板。宋朝人吃一个包子馒头才一个铜板,他带着银子去吃个饭也花不了多少钱,店小二就更加不会拦了。

银子虽然始于唐朝,但到了明朝才是大显身手的时候,明朝贸易往来扩张,铜钱面额太小,一涉及大买卖,总不能随身携带几千个铜钱出门吧?这种极不方便的交易使人们需要一个面额大点的货币替代,银子就在这时出场了。而随着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东西卖到西方,西方人对中国这些东西都爱不释手,愿意把白银都拿到中国交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银子也就在明朝普遍流通。 明朝银子太多也是个烦心事,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贬值了,前面说了唐朝1两银子可以买2500斤大米,明朝一两能买多少斤呢?《明史·食货二》记载:“银一两,二石。”,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大米,据《宛署杂记》记载,万历年间1石188斤,所以一两银子可以买376斤大米。虽然明朝一两银子购买力不如唐朝,但吃顿饭付一锭碎银子还是足够了。

《增广贤文》:“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从古至今经商的人都是先利益后道义,不会做亏本买卖。古代消费力小,银子面额大,只要食客掏出的是银子,不管几个,店小二就知道这是个有钱的主付得起这顿饭,也就不数钱让他走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