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温室大棚,你能想到最先进的在哪里?
       是荷兰的玻璃温室?美国的连栋温室?还是以色列的自动化温室?


       如果说最先进的大棚在中国你会认同吗?能在世界设施农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也很简单:
       无论其他国家的温室规模多大、外形多么美观、内部搭载了多少智能仪器,始终摆脱不了一件事,就是对于能源的依赖,需要开启增温设备,供电、烧天然气来维持棚内的温度,否则气温寒冷将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而我们国家研发出了不用生火、不用供暖,利用日光就能够在0下30度种番茄、0下35度种草莓的温室技术,在绿色节能上远远的甩开的国外几条街!整个过程,则是记述着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的创造摸索和努力。


       大棚的近代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诞生在长春;2.探索于太原;3.突破在辽宁;4.发扬于寿光;5.最终升级又回归长春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自主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小棚覆盖种菜开始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矮小、保温抗压能力差,并不适合在东北寒冷地区应用;
       1966年
       长春
       市郊区,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把小拱棚改建成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为1亩的大拱棚。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大棚诞生了!


       1976年
       太原市
       郊区,建造了29种不同规格的大棚,为大棚的棚型结构、建造规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80年代辽宁瓦房店,一位叫韩永山的农民,在自己后院发明了琴弦式结构的土墙大棚。抗风抗压能力大大加强,不用任何化石燃料,只依靠日光就能让棚温维持在20度以上;
       此时寿光大力在大力发展温室技术,听说了韩永山的事迹,寿光县委带着满满诚意和丰厚的待遇,聘请韩永善为农业顾问,也就是依靠这种技术,成就了如今的“大棚之都”;


       2008年吉林长春,干部出身的刘国兴,怀着让百姓四季都能吃上平价蔬菜的初心、改变北方冬天寒冷严酷种植环境的决心,毅然辞去公职投身于温室建设工作。从租一间破旧厂房开始,带领团队历时15年的不懈努力研发,如今在温室领域已经有40多项发明专利,更是打造出了
       “双层智能日光温室”
       这样的设施农业前沿产品:不生火、不加热也能在0下30度的东北照样种菜。放眼世界也是遥遥领先。


       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于抗争自然的伟大精神,一代代大棚人坚持研发、改造、升级,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农业种植上的神话!
       #历史开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